-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3.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元代实行土司制度,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清朝在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改土司为流官,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废除土司,改为流官,不涉及民族融合,故A项错误;改土归流是地方形成长官的变化,不涉及军务的加强,B项错误;改土归流是地方制度的变化,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反映类选择题,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做到在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前提下,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类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从现象看本质,解释其变化规律,不能用“现象”反映“现象”。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B项,错误在于只根据材料中提到的西南地区来判断。
5.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不可能为()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两个信息点“荷兰东印度公司”、“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判断出应该在元朝以后,故不可能在唐朝中期,故A项正确;青花瓷在元代出现,故B、C、D三项所提的时间可以见到,但题干是反向的,故此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信息点,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即可。
易错点
学生误选C项。错误在于没有记住青花瓷出现的时间,属于记忆误区。
8.1981至1995年,我国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1981年到1995年间,我国在农村已经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又限制了机械化的推广,所以出现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故A项正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和城市并重,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速度加快,故C项错误;题干问的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不涉及工业化水平和农业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机械化的关系,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而个体经营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D项,把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归结于工业化水平低是错误的,没有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9.古希腊《荷马史诗》记载:“阿加门农侵害阿略琉斯的财产、女奴和个人尊严,引起阿略琉斯的冲天愤怒。阿略琉斯为个人的荣誉和自尊,置整个希腊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不仅愤而退出战斗,而且乞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他眼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死去而无动于衷”。材料反映了作者()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靠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阿略琉斯置整个希腊民族的利益于不顾,愤而退出战斗,是出自于为个人的荣誉和自尊,反映了古希腊民主之下,过渡膨胀的个人意识逐渐增长,甚至威胁到整个希腊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否定根据个人意志来判定事物的准则,故A项错误;材料对阿略琉斯行为是否定的,故B项是错误的;阿略琉斯是出自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和民族利益,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要理解材料的含义,根据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弊端直接判断得出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A项,错误在于没有结合材料,直接从古希腊思想家的主张入手,造成失误。
1.在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位于亚欧大陆另一侧的欧洲西部则普遍流行民主制度或带有民主色彩的君主制度等。其根本原因在于()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知识的能力。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经济来决定的,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中国经济方式主要是农业,农业生产涉及到许多人力的投入,如水利设施的建设,没有一个主导力量及大量的从属人群,这种工程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中国形成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欧洲西部是海洋文明,主要靠商业,而且是沿地中海周边进行贸易,从中赚取商业利润,这种经济方式由个体或小群体就能完成,故不需要大规模的群体,在经济上的平等、自由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民主,所以中西制度的差异是由中国与西方的经济结构与形式的差异来决定的,故C项正确。历史传统、心理素质、科技水平不是根本原因,故A、B、D三项是错误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题是比较类选择题,解题时,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抓住限定词“根本原因”,再根据经济决定政治的理论,即可得出是由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差异来决定的。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A项,从历史传统考虑两者差异的根源是错误的。
2.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这说明齐桓公()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的意思是“责罚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得把妾立为正妻”。也就说一定要注重孝道和伦理纲常,注意按照宗法制的嫡长子制来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持天子以号令诸侯,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要首先理解材料的意思,抓住其核心要点,判断出要考查的是宗法制,根据维护统治的需要,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C项,错误在于混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
4.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战国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D项正确;国家抑制土地的政策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跟农业发展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农业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发展,是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因果关系,铁器的使用导致农业的发展,而题干问的是农业发展的影响,故很容易排除,而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是由国家抑制土地的政策引起的,农业的发展是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不是抑制,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C项,错误在于因果倒置。
6.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臣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这反映了康有为认为()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康有为主张三权分立,但不是共和制,而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可以推出他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故B正确;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君主的权力受宪法的制约,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C错误;根据材料中君主与议会同受宪法治焉,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材料,根据教材中康有为的主张加以结合,即可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A项。误区在于只看到了三权分立的叙述,没有根据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来判断。
7.下图是某一时期刊登的一款牙刷广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广告中“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可判断出是1936年,此时,随着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上下掀起爱国热潮,民族企业提出要“雪国耻,要一心团结”就是号召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因此具有爱国主义,故D项正确;全面抗战爆发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的时间是19世纪末,故C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准确提炼有效信息,根据历史事件出现的时间段直接判断。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A项,片面的理解为抗战爱国热情高涨,没有注意时间的限制。
10.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总统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270张以上)即可当选总统。美国各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目同该州在国会拥有的参众议员人数相等。这突出反映了美国()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析能力。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党概念,故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总统的产生办法及与地方各州的选举办法,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属于联邦制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专制独裁的概念,不是共和制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总统的选举办法,没有提到立法、行政、司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两党制原则、联邦制原则、共和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四个原则的含义,然后依据材料反应的内涵与四项原则一一对应,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D项,错误在于没有具体分析材料,无法得出立法、行政、司法三者的关系。
11.“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这一决议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材料反映了()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推行自由主义这一变化的实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后,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大多数欧洲国家不代表多数国家,故B项错误;1840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的工厂,世界霸主地位逐渐确立,并不是动摇,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的扩大,要求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取消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自由主义的实质是市场的需求扩大的要求。
易错点
学生容易误选B项,主要把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单做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是错误的,同时接受自由主义思想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反映的实质。
12.下列两幅名画分别是《拿破仑加冕》和《自由引导人民》,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的识记能力。《拿破仑加冕》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卫的作品,《自
由引导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故A项正确;《拿破仑加冕》反映了作者对拿破仑称帝的膜拜及等待社会革命思想者精神的幻灭,《自由引导人民》体现法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追求,前者表现的是拿破仑称帝时的情景,后者表现的是七月革命时的情景,故B、C、D三项说法正确,但题干问的是反向问题,故三者都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主要在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近代世界的美术的流派、反映的内容要有清晰的了解。
易错点
学生容易记忆不清,阶段不明确。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材料二: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1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9分)
1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8分)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16分)
15.材料二: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正确答案
背景:①明治维新后,对外殖民扩张是日本既定方针;②岛国日本发展遭遇瓶颈,国内矛盾日益激化;③日本逐渐占领中国东北,借助该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以战养战”;④太平洋战争爆发,移民镇压中国抗日力量,同化当地居民,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的目标。(9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的信息从“明治维新、国内矛盾日益激、以战养战以及实现永久占领和独霸中国东北”的角度概括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要充分的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日本国内的情况和世界背景分析移民背后的原因,逐条列出,分析时一定点出日本侵略的本质原因。
易错点
学生没有从日本侵略的阶段分析,导致分析不全面。
正确答案
特点:①蓄谋已久;②计划、组织周密;③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④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8分)
原因:①中国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坚决抗击和抵制;②在华日本移民生活的日益不适与管理失控;③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8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和材料二中“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的信息并结合日本侵略中国后相关措施从“有计划、组织周密、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以及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的信息来归纳失败的原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把移民政策放在世界的背景中分析,特别是日本对华统治采用政治、军事和经济三者相结合,回答原因时既要看到中国人民的抵抗,在华日本移民的日益不适和管理失控,又要看到日本侵略的失败,失去了保障。
易错点
学生容易犯错的点是对日本移民特点和衰落的原因概括不全面,分析原因时没有从多角度分析。
正确答案
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2分)
一等
①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①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的新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理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前等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史论结合,要搞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观点与史实要统一,论证要充分,观点要明确。
易错点
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对三省六部制的史实记忆不够准确,对决策出台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史实叙述不准确,论证不充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8.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8分)
19.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7分)
正确答案
受德国法西斯接连胜利的刺激;妄图乘机瓦解重庆国民政府或使其屈服;打破相持阶段的战争僵局,取得战争优势;为北侵苏联或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条件。(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1939-1941年的时间分析,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为了改变战局,日军对重庆进行轰炸,是受德军胜利的刺激,同时要打破相持阶段的僵局,迫使国民政府投降,而且要为北侵苏联或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条件。所以分析原因时要结合世界的整体背景分析,不能孤立的理解日本轰炸重庆的目的,要多角度分析其原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学生要对整体二战的进程有充分的了解,要把日军的行为与整体法西斯的进攻相结合,同时要结合战争中日军的整体战略去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答案。
易错点
学生答题时容易只从日本的角度出发理解其轰炸重庆的原因,造成分析不全面。
正确答案
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力量,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粉碎了日本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企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英援华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7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评价时要从对中国抗战信心的树立,粉碎日军的企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角度去分析。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能够得出由于美、英等国利益受损,加剧了与日本的矛盾,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一定要全面的分析,要结合世界背景分析,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紧密结合,中国抗战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易错点
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没有把中国人民的抗战与世界反西斯同盟紧密联系在一起,造成角度单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顾维钧(1888—1985年),民国著名外交家,下面是他的主要外交活动大事年表。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
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6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9分)
正确答案
代表中国参与重大国际外交活动;利用国际法捍卫国家主权;供职于不同的政府和国际部门。(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跟据图表所给的信息点,顾维钧参加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九一八事变后的对日交涉,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维护西沙群岛的主权等活动,不难归纳出代表中国参与重大国际外交活动;利用国际法捍卫国家主权;供职于不同的政府和国际部门等特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图表分析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点高度概括,把同类的事件放在一起分析,抓住核心,比如顾维钧“要求将德属山东权益直接交还中国”、“向国联提出申诉书,要求其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的主权”等信息点就可归纳出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
易错点
学生在归纳特点时往往容易忽视“供职于不同的政府和国际部门”这个答案,主要是没有认真分析材料。
正确答案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支援了抗日战争,构建了和平的世界秩序;推动了近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限于国家落后,顾维钧许多外交活动的作用非常有限。(9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评价分析能力。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时,要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肯定其维护国家主权和推动中国近代外交的作用,同时肯定其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但还要注意这种作用的有限性,是由中国当时的国家力量决定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要坚持两点论,根据外交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来决定的,尽管顾维钧在近代据理力争,为争取维护国家主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碍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弱,所以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没有国家实力作后盾,在外交上所获得的成果是有限的。
易错点
学生容易只从积极作用角度去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而忽视了局限性,主要是没有结合中国近代国情去分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无论在古代希腊还是现代西方,公投都是一种常见的民主形式。公投即由人民自己做决断,或者说暂时悬置议员或行政首脑们做决定的权力,它就是一种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方式。可藉以解决重大的政治和道德争议,从而避免棘手问题在议会里久议不决;可借以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意志的形成,提高其参政水平和政治责任感。公投虽然一人一票,单投票议题往往被设置为简单化的“是”或者“不是”,而且以多数人意志为转移,成为一种“排除了少数权利的、地地道道的多数统治”的制度。在这种民主形式中,是否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人民?作为一种“纯粹的零和决策机制”,从理论上讲,公投可以否决多达49.99%的投票人口的政治意志,将其排除在人民之外。公投也可能意味着眼下一代人为了暂时的好处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因为有长远眼光者终究是少数。公投还往往成为政客们追求私利推卸政治责任的手段。
——摘编自阮炜《英国脱欧与民主政治》
请回答:
16.根据材料,概括公投的基本特点。(6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公投这一民主形式。(9分)
正确答案
特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少数服从多数;选项彼此对立,民主选择形式单一。(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归纳公投的特点时,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公投……它就是一种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方式,……以多数人意志为转移”,“公投虽然一人一票,单投票议题往往被设置为简单化的是或者不是”逐一归纳得出准确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回答时要抓住核心要点,逐一列出。
易错点
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材料的归纳分析不够准确,没有找到信息点背后的知识是什么,造成失分。
正确答案
评析:积极:直接民主效率高;民主参与面广,能够体现民主的广泛性。消极:多数暴政,只能满足多数人利益而忽视少数人利益,容易造成社会对立;只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成为政客推卸责任的手段。(9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评价分析能力。分析时要辩证的分析,既看到其积极作用,又看到其消极作用。从直接民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积极作用;分析其消极作用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信息点“公投也可能意味着眼下一代人为了暂时的好处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因为有长远眼光者终究是少数。公投还往往成为政客们追求私利推卸政治责任的手段”归纳得出。
考查方向
易错点
学生评价分析时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没有辩证的分析,二是没有结合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