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81至1995年,我国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9.古希腊《荷马史诗》记载:“阿加门农侵害阿略琉斯的财产、女奴和个人尊严,引起阿略琉斯的冲天愤怒。阿略琉斯为个人的荣誉和自尊,置整个希腊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不仅愤而退出战斗,而且乞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他眼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死去而无动于衷”。材料反映了作者()
4.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6.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臣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这反映了康有为认为()
10.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总统由各州议会选出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的选举人票(270张以上)即可当选总统。美国各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目同该州在国会拥有的参众议员人数相等。这突出反映了美国()
11.“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这一决议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网络。”材料反映了()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材料二: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1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9分)
1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8分)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16分)
15.材料二: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8.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8分)
19.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7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顾维钧(1888—1985年),民国著名外交家,下面是他的主要外交活动大事年表。
——摘编自岳谦厚《顾维钧外交思想研究》
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顾维钧外交活动的特点。(6分)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维钧外交活动的作用。(9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无论在古代希腊还是现代西方,公投都是一种常见的民主形式。公投即由人民自己做决断,或者说暂时悬置议员或行政首脑们做决定的权力,它就是一种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方式。可藉以解决重大的政治和道德争议,从而避免棘手问题在议会里久议不决;可借以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意志的形成,提高其参政水平和政治责任感。公投虽然一人一票,单投票议题往往被设置为简单化的“是”或者“不是”,而且以多数人意志为转移,成为一种“排除了少数权利的、地地道道的多数统治”的制度。在这种民主形式中,是否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人民?作为一种“纯粹的零和决策机制”,从理论上讲,公投可以否决多达49.99%的投票人口的政治意志,将其排除在人民之外。公投也可能意味着眼下一代人为了暂时的好处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因为有长远眼光者终究是少数。公投还往往成为政客们追求私利推卸政治责任的手段。
——摘编自阮炜《英国脱欧与民主政治》
请回答:
16.根据材料,概括公投的基本特点。(6分)
1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公投这一民主形式。(9分)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