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
彭榕
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由此可见,网络谣言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一种未经证实的舆论形态。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有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统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这些博主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X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和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受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入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此时,有的民众会出于不同目的或相信或半信半疑,并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民众的实际行动又反过来印证着谣言,从而引发谣言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在“抢盐风波”中,网络传播盐要涨价或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大批民众便涌到街头抢购,抢购行为也似乎印证了谣言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抢购风潮。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旦有公众将传闻付诸行动,必然会引发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难免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由于微博发布信息多属于个体行为,受信息发布者素养、知识视野、判断能力等因素影响,多加入了发布者个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此外,在微博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有个别博主不经过求证,就将道听途说的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甚至个别怀有不良用心的博主歪曲客观事实来发布微博信息。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微博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影响力大的博主发布的信息更容易扩散并引发二次传播。当这些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信息对公众有足够的吸引力时,网络谣言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节选自《人民论坛》2014年32期,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发布的信息无须经过论证”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和文本对应,可知答案。
易错点
原文中是“并非都经过求证”,属于曲解原意。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以偏概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通读文本,掌握文本大意。划出答案范围,照应题目。
易错点
“主要通过微博这个媒介传播没有事实根据、未经证实的信息”错误,微博只是互联网传播媒介之一。
正确答案
解析
“和”表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句式关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金 陵 怀 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③渚,日斜征虏亭④。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④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5分)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正确答案
不同点:景色不同、手法不同。
本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1分)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
(1分)诗歌运用对比手法。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对比;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
解析
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人眼。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冶城)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征虏亭)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潮满、日斜)形成对比;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仅仅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易错点
情景交融的手法及对比手法
正确答案
①情感: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1分);思想:借古讽今(1分),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1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
②情感:刘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1分);
思想:借古讽今(1分)——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勿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步六朝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1分)
解析
前者的“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后者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可感知作者的情感。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文本,从字词中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易错点
吊古伤今 借古讽今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师说》中“ , ”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异曲同工。
(2)《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光线明暗变化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 , ”
(3) 《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 ”。
正确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1)紧抓《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2)抓《醉翁亭记》中“通过光线明暗变化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3)抓《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反复思考,可得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背古诗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记忆名句。
易错点
“霏”、“暝”、“濯”等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12.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13.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14.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正确答案
解析
B项“细腻的笔触”有错; D项语句理解有误,“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 A项“表达了同情和感伤”不完全对,还有钦佩、羞愧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悉文本,将选项逐一排查。
易错点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正确答案
①表现“我”对徐阿婆的同情、钦佩与敬重;②以“我”的反应,衬托徐阿婆遭际之不幸、个性之顽强及对清名之重视;③“我”的反应渐次强烈,反映徐阿婆随境遇之蹙迫,其志弥坚,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的语境,可直接反映文本的主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弄清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易错点
阿婆对清名之重视,阿婆随境遇之蹙迫,其志弥坚。
正确答案
“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①善良、有同情心。“我”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②善于反省。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如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愧,因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③正直。当“我”听到副县长的所作所为时,一时无语,可见“我”对他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所以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
解析
抓 侧面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弄清文本人物的描写手法,进而总结人物形象。
易错点
描写手法的掌握。
正确答案
观点一:认为自然合理。①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就如朝圣者朝圣时的虔诚与忠实的心情;②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另类”追求,颇有独行侠“独行”的意味;③联想自然巧妙,更好地塑造了徐阿婆坚守清名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认为矫情做作。①徐阿婆不过是山区的一位老妪,如此联想,过分拔高人物;②徐阿婆还钱本身与清名未必相干,这与朝圣者与独行侠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尚有距离;③徐阿婆对清名的坚守有点执拗,如此联想,显得做作。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 )
解析
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的共同点,结合思想感情,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先确定合理与否,在找理由。
易错点
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5分)
一 代 儒 宗 马 一 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16.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这些主张包括哪些内容?(6分)
17.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6分)
18.有人认为马一浮人生能有大成,这与他读书特别多、中西结合是有关联的,但也有人认为这与他自己的天赋有更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正确答案
解析
A项梁的评价与他“欲为儒宗、文宗”的心愿有关,与“精通诗歌、书法等”无关;C项“有偏题之嫌疑”不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悉文本,将选项逐一排查。
易错点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正确答案
手法: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主张:①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②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③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④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反对“六艺皆史”。(评分细则:主张共4分,每点1分。手法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悉文本,归纳要点,总结答案。
易错点
引用,正侧结合
正确答案
①多处引用,丰富传主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引用熊十力的评价,意在突出传主的学问之深,诗歌造诣极高;引沙孟海的说法,高度赞扬了传主对历史碑帖研究的独到,知晓其书法精纯的因由;引梁漱溟的评价旨在突出传主在我国儒家学派的宗主地位;引文末的赞语,是对传主终生追求并践行“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肯定与敬佩;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传记的真实性(观点各2分,具体分析2分,应至少举两例进行分析)
解析
引文的作用;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答本体的关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引文,结合主旨,归纳答案。
易错点
引文的作用
正确答案
示例1:能成一代宗师,应该是与读书有特别大的关系。①起始就跟随母亲学文,有了良好的习惯。②读书之多,无有能及。曾经读完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这为他的国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东西结合。他学习了西方文明,翻译研究了西学,并认识到西学和东方之学的关系。西学生活为后来得出“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的结论打下了基础。后来认为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肯定了传统的文化。(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
示例2:能成一代大师,更源于他自身的异人天赋。①他的智慧过人,就说明了他的天赋异人,所以他的老师郑举人就辞馆了。②他的过目不忘,是一般人企及不了的。一生阅书无数,被誉为“读书种子”。③诗歌造诣极高,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说明他的天赋之高。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书法亦精纯,被评价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这些方面的成就说明了他的天赋是无人可及的。(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
示例3: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说也行,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先找出马一浮读书特别多、中西结合的内容,再找出他自己的天赋的内容,探究出解题思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分条理解,在文本中找出依据,得出答案。
易错点
马一浮人生能有大成的因素。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由乡贡授合浦训导。瑶寇充斥,内外无备。锦条具方略,悉中机宜。巡抚叶盛异之,檄署灵山县事。城毁于贼,锦因形便,为栅以守,广设战具,贼不敢逼。满秩去官,民曰:“公去,贼复至,谁御者?”悉逃入山。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驰驿之官,民复来归。
适岁饥,诸瑶益剽掠无虚日。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天顺六年破贼罗禾水,再破之黄姜岭,又大破之新庄。先后斩获千余级,还所掠人口,贼悉平,乃去栅,筑土城。
盛及监司屡荐其才。成化改元,会廉州为贼所陷,乃以锦为试知府。岁复大饥贼四出劫掠锦谕散千余人诛梗化者而绥辑其流移境内悉平。
四年,上官交荐,请改授宪职,令专备钦、廉群盗。乃以为按察使佥事,益勤于政。十年,赐敕旌异。久之,进副使。锦以所部屡有盗警,思为经久计,乃设团河营于西,设新寮营于南,而别设洪崖营以杜诸寇出没路。易灵山土城,更筑高墉,亘五百丈,卒为岩邑。十四年,兵部上其抚辑功,被赉。
锦在兵间,以教化为务。灵山尚鬼,则禁淫祠,修学校,劝农桑。其治廉、钦,皆饬学宫,振起文教。为人诚实,洞见肺腑,瑶蛮莫不爱信。其行军,与士卒同甘苦,有功辄推以与人,以故士多效死,所在祠祀。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三》)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盛以状闻,诏即以锦为知县。驰驿之官,民复来归。(5分)
(2)锦单骑诣垒,晓以祸福,瑶感悟,附县二十五部咸听命,其不服者则讨之。(5分)
正确答案
解析
该句的现代意思为“年内又遭大饥荒,寇贼四处劫掠。林锦晓谕遣散一千多人,诛杀顽固不化的人。而安抚聚集流亡的百姓。境内全部平定。” ,据此可知断在何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弄明白现代意思,结合文言虚词的用法,正确断句。
易错点
句子现代意思的理解。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A项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易错点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正确答案
解析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文言文阅读答案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由乡贡授合浦训导。文言文阅读答案 林锦,字彦章,连江人。景泰初,由乡贡授合浦训导。。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结合文本内容“锦在兵间,以教化为务。灵山尚鬼,则禁淫祠,修学校,劝农桑。其治廉、钦,皆饬学宫,振起文教。为人诚实,洞见肺腑,瑶蛮莫不爱信”可知,深受爱戴信赖是因为他“为人诚实,洞见肺腑”,不是因为他重视教化。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深受爱戴信赖是因为他“为人诚实,洞见肺腑”,不是因为他重视教化。
易错点
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是易错点。
正确答案
(1)叶盛让上级知道了这件事情,皇上下诏马上让林锦做知县。林锦驾乘驿马快速上任,百姓又回来了。(闻、诏、之官,各1分,大意2分)
(2)林锦单身匹马到瑶人的营垒,用福祸来开导他们,瑶人有所感触而醒悟,归附县的二十五个部族全部听命,那些不臣服的就讨伐他们。(诣:到;晓:开导、告知;咸:全部,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字保留“叶盛”“林锦”,“闻”译为使知道,“诏”译为下诏,“之官”译为上任做官,“复”译为又。(2)诣:到;晓:开导、告知;“晓以祸福”(状语后置句),咸:全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闻”“之官”“晓”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易错点
(1)闻、诏、之官;(2)诣:到;晓:开导、告知;咸:全部。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他看中的只是你的作战才能罢了,一旦你替他火中取栗,打下江山后,他便会把你一脚踢开。
②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③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马放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而且阳光充足。
④这个城市很是繁盛,百业齐全,但米珠薪桂,幸好云飞收入稳定,不致衣食无着。
⑤这次班级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谈笑自若,在聚会达到高潮时,大家谈及高中生话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在目。
⑥作家莫言,著作丰富,博学多才,有立地书橱的美称,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获得该奖的第一人。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 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 ,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 ① 。斯坦福大学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 ② ,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像数学这种课程,如果老师只是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的过程,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成了过眼烟云。 ③ ,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
23.上面是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会徽,请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1)用简要的文字介绍会徽(除字母、数字和五环外)的构图要素及设计理念。不超过50个字。(4分)
(2)请评价该会徽的设计特色。不超过30字。(2分)
正确答案
解析
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担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米珠薪桂: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形容物价高,人民生活极其困难。立地书橱:比喻学识渊博的人,符合题意。马放南山: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谈笑自若:在异常情况下也能以极其自然的神态交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记忆成语的意思,并且掌握成语的语法。
易错点
焚膏继晷 米珠薪桂
正确答案
解析
B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C.不合逻辑,“日前”意思是“几天前”,不能和“正”同时使用。D项成分残缺,可在“奉献青春”后加上“的伟大精神”。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找出句子主干,了解病句类型及相应解题方法。
易错点
句式杂糅 不合逻辑 宾语成分残缺
正确答案
解析
“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与后面“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含有进一层的意思,前后关系为递进关系,因此排除“也许”,选用“甚至”,据此可排除B、D两项。从整体语境来看,这段话是说“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后面对这种优点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的两个优点不能构成因果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所以”一词。据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了解分句之间的关系,选定关联词。
易错点
分句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2)、仍然坚持传统的教授方式
(3)、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会很浅
解析
联系上下文,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抓住“明确规定、不用电脑、根本无法掌握”这些关键词。
易错点
不会找关键词,最易出错。
正确答案
该会徽主体图案为三个人手拉手一起舞动,传递了交流、合作的理念,突出了巴西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图形和寓意各两分,共四分)如有学生回答是巴西面包山的变形,暗示举办地,给三分;答为英文字母“Rio”的变形,暗示举办地,给两分。
构图简洁,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曲线飘逸、流畅有张力,寓意丰富,主题突出。(从构图、曲线、内涵三个角度任选两个回答,满分)
解析
弄清图案组成因素,进一步找出图案的寓意。
由图案元素联系设计理念,进而找出其设计寓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结合图案的设计理念,合成要素,得出答案。
结合图案的设计理念,合成要素,总结其设计特色。
易错点
图形和寓意
由图形和寓意到设计特色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略。
解析
欣赏漫画内容,仔细分析漫画的构成元素。抓住“随大流”的主题,分析人们不顾“红灯停”的规则,随大流闯红灯过马路的心理。得出最佳立意:
不能盲目“随大流”
车如流水的十字路口,面对醒目的红灯,如果有一些人熟视无睹地奔向马路对面,你会“随大流”来一次“惊险穿越”吗?
作为一名决策者,如果有机会去内地参观学习,你会不会匆匆而又机械地上马那些内地普遍却不符合西藏实际的“民生”项目,随着“大流”做一次“东施效颦”的荒唐事儿呢?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有“随大流”的心理,习惯跟着多数人说话行事。“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就咋着”、“羊跟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这些民间俗语都形象地揭示了“随大流”的“好处”。也正因为它能带来一些利益,人们才在反复的实践中愈发坚定了“随大流”的观念。
穿衣戴帽跟着时尚潮流走,这样的“随大流”无可厚非;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更多技能服务社会,这样的“随大流”值得提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做到“比学赶帮超”,把更多的实惠带给广大群众,这样的“随大流”更值得称赞。
与这些相比,文前所提的两类盲目“随大流”行为,弊端和危害不言而喻,也更不容轻视。
顶着红灯过马路,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秩序的紊乱、失常和事故的发生,也会给整座城市的文明系数打折、抹黑、添乱、减分。
不顾实际地盲目上项目,不仅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给本来就极为脆弱的西藏生态带来压力和消极影响,更不符合广大群众利益,这种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瞎折腾”,丢掉的不仅是政府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广大群众的信任。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明知不对却仍然为之的“随大流”。如在市场买菜时不顾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限制乃至禁止,仍然使用白色塑料袋;不管媒体如何曝光,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依然有不守规矩的“随大流”。细探究竟,不乏这种心思:大家都如此,出了问题总会有办法解决。把自己和所谓的大“多数”绑在一起,仿佛犯错的人多了,错误也就没了。这类盲目相信“法不责众”的心理,影响恶劣,危害深远。
盲目“随大流”束缚了人们思想的翅膀,桎梏了人们创新的热情。一事当前,先考虑别人会如何选择,总以他人的判断为选择依据,模糊了事物本身是非正误的标准,消解了“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长此以往,很容易患上思想“软骨症”,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是借“从众”保护自己。如果人们都这样畏首畏尾,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整个社会将弥漫因循守旧的气氛,创新也将无从谈起。
破除盲目“随大流”的思维惯性,需要积极倡导独立思考的意识,创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不仅如此,还需打破“随大流、不吃亏”的利益设计,用制度鼓励人们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法不责众”,其实是对法律原则的侵蚀和消解。哪怕很多人违法违规,每个人也都应付出相应代价;反之,少数人的合法利益,哪怕只是一个人,也要尽力维护。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破除盲目从众心理,打消那些法不责众的侥幸,建立起对法律、对规范、对真理的由衷信仰。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还有多少“中国式陋习”我们司空见惯?
“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能形成新闻效应,关键就在“中国式”三个字,虽然读来诙谐,但如此的“中国式”多少有些以偏概全。
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确实是现实存在的顽疾,暴露了国人在遵守规则方面的不足。可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有时也是一种无奈。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往往也使行人按照规则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给闯红灯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可以引起国人的重视和思考,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近10年间,国内的公众情绪力量悄然兴起,并且难以遏制地呈喷涌趋势发展,成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声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批判。中国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柏杨,对国民素质的“丑陋面”进行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就是中国人所独有,“乌合之众”也并非“中国特色”。
我们不能借着插科打诨的口吻,将所有“中国式陋习”简单归咎为国民劣根性上。如果仅仅热衷于讨论“中国式”的噱头,以道德与法律高地自居,指责国人“素质差”,而忽视了对“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反思,那就本末倒置,哗众取宠了。
事实上,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公民素质问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难题。“中国式”讨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文明意识的觉醒,来促进社会管理的不断完备,让“中国式”的标签不再沦为中国问题的代名词,而是越来越彰显一个大国风范和魅力。
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那么,还有多少“中国式陋习”我们司空见惯?
易错点
⑴符合题意;⑵符合文体要求;⑶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⑸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⑹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