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九江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精品
|
材料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负利率暴露“货币万能主义”短板

当前,全球货币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很多发达国家都启动或考虑启动负利率政策。除日本外,欧洲央行2014年6月已将隔夜存款利率从零降至-0.1%,并进一步下调至-0.3%。瑞士、丹麦、瑞典的名义利率也在零以下。美联储主席耶伦最近暗示,如果美国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或出现逆转,不排除实行负利率政策的可能性。

低利率和负利率的流行充分说明,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已经极度保守,投资者已极度厌恶和担忧风险,全球货币金融和整体经济的不确定性急剧上升,国际经济体系已整体陷入流动性“陷阱”。换句话说,无论利率水平多么低,人们对未来的投资都没有信心,只好持有流动性最高的资产(现金和高信用级别的资产,如国债)。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意味着名义利率越低,投资和消费反而越少。流动性资产越受欢迎,经济活动就越萎靡。

当经济体系陷入通缩、实际利率为正、投资和消费萎靡不振时,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理性地”选择到银行存钱,甚至将钱藏到保险箱或床底,因为存款或手持现金的真实收益,反而高于一切投资的真实收益。

与实际利率一样,投资的真实收益等于名义收益率减去通胀率。当通胀率为负时,即使名义收益率为零,真实收益率亦为正。每个人都这样做,整个经济体系就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在这个体系中,流动性非常充裕,可人们就是不愿意消费和投资。央行为了阻止通缩恶化,就不断地降低名义利率,直至名义利率降无可降(降到零或名义负利率)。

这正是今天所有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困境。尽管这么多国家的利率都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或为负利率,但通货收缩(通货紧缩的前期)、投资萎靡、消费疲软、出口下降、增长弱化,仍然成为全球经济的现状。负利率政策预示着全球经济可能已经陷入长期衰退或低增长。目前最乐观的估计,2016年全球真实GDP增速将低于3.5%,全球贸易增速将低于3%。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将继续普遍放缓,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

负利率政策的普遍实施,说明一些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对于刺激实体经济增长可能基本失效,也说明“货币万能主义”的政策思维已经破产。唯有回到真正的经济基本面,矢志推进结构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全球经济才有望真正走出衰退,实现强劲复苏。

具体而言,各国应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稳定汇率和金融市场,避免竞争性贬值引发金融市场危机;遏制投资保护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以稳定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改善贫穷落后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激发民间企业的投资活力,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 人民日报 》2016年03月21日 22 版)

1.下列关于当前全球货币金融市场出现的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包括瑞士、丹麦、瑞典、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启动负利率政策。

B当前日本经济稳定,尚未启动负利率政策,这说明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或出现逆转。

C欧洲央行2014年6月已将隔夜存款利率从零降至-0.1%,并进一步下调至-0.3%,表明欧洲央行 2014年已开启负利率政策。

D联储主席明确表示,如果美国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或出现逆转,美国将实行负利率政策。

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国家利率水平极低,人们对未来的投资都没有信心,只好持有流动性最高的资产,表明这个国家经济体系已整体陷入流动性“陷阱”。

B由于人们对未来的投资都没有信心,只好持有流动性最高的资产,流动性最高的资产指的是现金和国债。

C当人们热衷于持有流动性最高的资产时,投资和消费就会减少,经济活动就会出现萎靡。

D一旦存款或手持现金的真实收益高于一切投资的真实收益,大部分人都会“理性地”选择到银行存钱甚至将钱存到保险箱。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名义收益率为零或为负,只要通胀率为负,真实收益率也为正。

B今天所有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都面临着流动性非常充裕,但人们不愿意消费和投资的困境,央行为了阻止通缩恶化,就不断地降低名义利率。

C“货币万能主义”的短板,指的是在普遍实施负利率政策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对于刺激实体经济增长可能基本失效。

D只有各国采取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遏制投资保护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激发民间企业的投资活力等措施,全球经济才有望走出衰退,实现复苏。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美国可能启动。B.指日本在隔夜利率方面未降低,不代表未启动负利率,且后半句于文中无依据。D.“暗示”非明确表示。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过于绝对、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题目要求是要选择正确的只需要利用排除法来做即可。

易错点

B易误导,文中指出日本在隔夜利率方面未降低,有的理解偏差选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应为现金和高信用级别的资产。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此题主要考查了代词的使用,只要细心推敲对比就可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易错点

凭印象选择,忽略要求,误选D。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原文没有说名义利率为负的状况。

考查方向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题思路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此题主要考查了信息筛选对比,这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根本没有说名义利率为负的状况。

易错点

没有仔细审题,选成正确的一项。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2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日:“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

       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 )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的时候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才,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须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2) 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这道题目,通过比较4个选项,我们会发现有这几处:方平行、道遇戍卒皆遣归、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需要认真分析。结合上下文,经过仔细推敲,我们发现C正确。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句子,然后对句子的结构进行一个初步划分。然后根据文言的特点,找到名词、动词以及具有断句功能的虚词,一一断开即可。

易错点

B易误选,猛地一读,好像也能说通。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考查方向

古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这类题除了要读懂所给的文言文,还要有平时文化知识的积累。

易错点

ABC都具有选错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道题靠蒙。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考查方向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态度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题思路

做这一类题,回归原文,找出对应的人物和时间、事件,然后把原文和选项一一对比判断做出选择;利用排除法最为便捷。

易错点

A“考中科举茂才”和原文稍微有些差异,易误导选错。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那之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尺寸之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解析

经过一一筛选,留下关键词的采分点:(1) “浅妄”“利”;(2) “罪”“边臣”“先事之备”三处。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除了注意实词的运用和虚词的意义之外,还要考虑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只有词句熟练运用,句子翻译才能翻译好。

易错点

“浅妄”“先事之备” 易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秋   柳   王士禛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① 白下门,即指六朝古都南京。

②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

③乌夜村是晋穆帝皇后荣华富贵的发祥地。

8.本诗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对比,春日里有燕子穿翔其间的柳枝,到如今秋日也只能憔悴地在晚风里摇荡了。颔联便是一个春秋对照,对比强烈。(2)透露出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

解析

写秋柳的摇落憔悴,从而感叹良辰易逝,美景难留。全诗辞藻妍丽,造句修整,用曲精工,意韵含蓄,风神高华,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因此为一时绝唱。白下门,指今江苏南京。那是六朝的首都。后来虽还是有名的城市之一,但比起其长期作为首都的六朝时代来,当然可说是没落了。所以,在古代的诗词中,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的对象。例如,李白的《金陵》;“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户月,波上对瀛洲。”就是把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落相对照,以表现诗人的悲感。而在王士禛的时代,南京又经过了一番剧变。原来,在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的宗室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但到第二年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并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诗的开头二句暗示;昔日富丽无比,不久之前又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冠盖云集的南京,转瞬之间,只剩下了西风残照,一片荒凉。这是无比地令人销魂,断肠,换言之,此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巨大的幻灭感中。下面两句,又运用典故,把昔日的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杨柳垂地燕差池”(此为沈约《阳春曲》中语,也即“他日差池春燕影”句之所本)与此时的憔悴、迟暮相对照,以进一步强化幻灭感。但是,秋天之后又是春天,可是,这样的憔悴,迟暮还是不会转为兴旺。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即诞生于此,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对这位皇后来说,这个普通的农村乃是其后日的荣华富贵的发祥之地。诗人在此加上“梦远”二字,则意为着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正如死去的骏马黄骢已永远不可复生一样。所以,诗人所感到的,并用来传给读者的,乃是彻底的,不存在的任何希望的幻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幻灭。于是,剩下来的唯一的路就只能是逃避;“莫听临风三弄笛”。也就是说,不要再听那悲衰的音乐,想那些悲哀的事情了。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是深深潜藏在心底,又逃避不了,逃避本身也不得不归于幻灭,而诗人与读者也就是只能永远沉浸于幻灭的悲哀之中。

考查方向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先要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明确诗歌的颔联是那两句;再仔细分析诗句使用的手法(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最后结合诗句分析,落到诗人情感上。

易错点

有的犯了常识性错误,把颔联的诗句找错,进而全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对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 首联颔联,白下门最销魂,然而销魂之时确是秋,销魂之景是秋柳,此时此处的销魂便也是对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2)富贵功名过眼云烟,感喟朝代的盛衰无常。颈联诗人借用典故,黄骢是唐太宗定天下时所乘,想来作者也借此对清初的动荡有所暗指,乌夜村也说明了荣华富贵的生活犹如浮云,感喟朝代的盛衰无常,一种时过境迁之感油然而生。(3)漂泊离别的感伤。尾联写出了玉关、弄笛也不足为奇了,由流离丧乱推进到漂泊别离却也自然。

解析

同上

考查方向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情感题要根据诗歌的题目、诗人身世背景、诗句、注解等,仔细揣摩分析诗人情感。

易错点

“(2)富贵功名过眼云烟,感喟朝代的盛衰无常。”这一点不易找出,很多人对《黄骢叠》的典故 不清楚而漏掉得分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氓》中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鱼我所欲也》孟子认为人们能做到舍生取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类似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解析

选取2个高中篇目,1个初中篇目,并要根据诗意的内容填空,不仅仅是考查背诵默写,还考查了理解力。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题思路

熟练背诵要求背诵的篇目,并能够准确理解诗篇内容,根据内容填空,错字缺字不得分。

易错点

“于”“兮”书写易错,“之而”易丢。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

选取2个高中篇目,1个初中篇目,并要根据诗意的内容填空,不仅仅是考查背诵默写,还考查了理解力。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题思路

熟练背诵要求背诵的篇目,并能够准确理解诗篇内容,根据内容填空,错字缺字不得分。

易错点

“于”“兮”书写易错,“之而”易丢。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选取2个高中篇目,1个初中篇目,并要根据诗意的内容填空,不仅仅是考查背诵默写,还考查了理解力。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解题思路

熟练背诵要求背诵的篇目,并能够准确理解诗篇内容,根据内容填空,错字缺字不得分。

易错点

“于”“兮”书写易错,“之而”易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他说:你姐还给我做过一双鞋呢,不知你有没有印象?董守芳说:咋没有印象呢?我姐做那双鞋,一针一线都先从心里过,再从手上过。我姐把鞋看得比宝贝还宝贝,谁都不让摸,不让碰。我想看,她都不让看。他说:回想起来,是我做得不对。不该把那双鞋还给你姐。董守芳说:事情都过去了,不用再提了。是我姐配不上你。他说:不是这样。我那时年轻,做事欠考虑。本来给你姐写封信就是了,何必把那双鞋还给你姐呢?董守芳说:我姐出嫁时,把那双鞋放在箱里带走了。后来听说,被我姐夫看见了,姐夫就把鞋给扔了。他听了心里一沉,他的心像是被人用鞋底抽了一下。此时,他突然明白,三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把那双鞋放下来,一直关心着那双鞋的命运,现在他终于把那双鞋的命运打听出来了。他说: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更对不起你姐了。说着,他的眼睛差点湿了。

董守芳又说:哥这两天要是不走,我去跟我姐说一声,讧我姐来跟哥说说话吧。他说:你千万不要让你姐来。你姐现在日子过得很平静,很幸福,我不能干扰她。董守芳问:你就不想见我姐吗?你把鞋还给我姐后,我姐回家还痛哭了一场!他说:不是我不想见你姐,我估计你姐不想见我呢!董守芳说:我跟她说一声,她愿来就来,不愿来,也别埋怨我没跟她说。他说:守芳,你要听话。我看见你,就算看见你姐了。有些事情只适合放在心里,不适合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好了,对谁都不好。我的意思你明白吧?

董守芳还没说明白不明白,他的大姐赶集回来了。董守芳和大姐唠嗑了几句就回家去了。大姐在灶屋里做午饭,他接着看书。他的精力像是不大能够集中,看第一行,字还是字,看第二行时,字就散了,散成了一片。董守芳有两句话让他吃到心里去了,那两句话如两列长长的海浪,正翻滚着,一浪接一浪向他涌来。一句是,他把鞋还给董守明时,董守明回到家里痛哭了一场;另一句是,董守明丈夫把那双鞋给扔掉了。这两句话同时又是两个细节,而每个细节都很具体,有时间,有地点,有氛围,有场景,动作性也很强,可供想象的余地很大,足够他想象一阵子的。想象的结果,他快被滚滚而来的“海浪”吞没了。

在下一个集日,董守芳在镇上碰见了姐姐董守明。好几个月不见姐姐,看见姐姐,她有些欣喜,喊着:姐,你也来赶集了!董守明说:我来买点化肥。董守芳说:姐,你怎么老也不来看我!她的样子像是有点撒娇。董守明笑笑说:你也没去看我呀!董守芳说:你今天就到我家去,我给你做好吃的。董守明看着妹妹,说:你这闺女,不是遇到什么喜事儿了吧?董守芳说:我哪里会遇到什么喜事,就是有点想你,你要是不去,我该生气了。董守明说:我什么都没给你买,总不能空着手去吧。董守芳说:你什么都不要买,我邻居家的嫂子送给我的有炸好的鱼块儿,回家我给你熬鱼吃。董守明是骑自行车来的,半袋子化肥已买好,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放着。她像是想了一下,坚持给妹妹买了十几枚红红的烘柿,才跟着妹妹,向妹妹所在的村庄走去。

通往村庄的土路两边,一边是一条河,另一边是麦地。河坡里有野生芦苇,芦苇穗子在西风吹拂下闪着微光。他是在这个村庄长大的,董守明曾经和他在此相遇、相识……几只斑鸠从芦苇丛里起飞,集体飞到麦子地里去了。麦子地里的坟前还有人烧纸,零星的小炮向坟中人、也向坟外人报告着黄纸化钱的消息。一群大雁在空中呜叫着,向远方飞去。

董守芳对董守明说:姐,你到我们家,我领你去一个嫂子家看一个人。董守明站下了,问:谁?她的样子顿时有些警觉。董守芳说:我先不告诉你是谁,等你一见就知道了。走嘛!董守明不走,说:不告诉我是谁,我就不去了。其实,董守明已猜出妹妹要带她见的人是谁,以前妹妹跟她说起过,那个人的大姐和她妹妹同在一个庄。世上的人千千万,一些人来了,一些人走了;一些人生了,一些人死了,每个人认识的人都很有限。而一个人一辈子所能记起的人能有几个呢!她脸色有些发黄,扶着自行车手把的手也微微有些抖。董守芳说:我跟你说了是谁,你一定跟我去吗?董守明说:那不一定。守芳,你跟我搞什么名堂哟!不行,我今天不能跟你去,我该回去了。说罢,不顾董守芳说着:姐,姐,你干嘛,人家还想着你呢!董守明只管把自行车调转车头,朝相反的方向骑去。

回到省城,他给大姐打了电话,说他顺利到家了。大姐说:董守芳到她姐家去了,从她姐那里捎回了一双布鞋,送到我这里来了。鞋还是董守明原来给你做的那一双,黑春风呢的鞋帮,枣花针纳的千层底,鞋还是新的,用一块蓝格子手绢包得很精样。他沉默了一会儿,对大姐说:您把鞋先收起来吧,到明年清明节前,我回去把鞋取回来。

(节选自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04月《<北京文学>好看小说精选》)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他”通过与董守芳的交流,得知“鞋主人”董守明的现状,而“他”回老家,就是为了解决当初鞋子所留下的的问题。

B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如“脸色有些发黄”、“扶着自行车手把的手也微微有些抖”,暗示“他”在董守明心目中的重要性。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要叙述了“他”与旧日恋人董守明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读来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D小说结尾:“他”对大姐说,您把鞋先收起来吧,到明年清明节前,我回去把鞋取回来。从此,“他”就能除去内心的愧疚了。

E董守明之所以不愿跟着董守芳去见当初的恋人“他”,就是因为董守明的心中一直还有对“他”当初退回布鞋的强烈怨恨和不满。

14.小说中的董守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

15.文中画线句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董守明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6.这篇小说题为“西风芦花”,然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双布鞋”展开。因此,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标题换成“一双布鞋”更好。请结合对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C

解析

A项错误在于“他”回家的缘由小说中没有交代,选择项犯了主管臆断的错误。D项“他”拿回了鞋子“就能去除内心的愧疚”表述不准确,他内心的负疚感只会是减轻一些。E项错在董守明不见“他”的原因并不是“强烈怨恨和不满”。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解题思路

这是5选2的题目,我们要遵循原文,选项和原文对比,一一排除,留下最佳。

易错点

E是一个极具迷惑性的选项,有的犯主观性错误,臆断而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董守明是一个对爱情有着执着的守望,重情重义,纯朴善良、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

①布鞋是董守明最初的爱情见证。董守明一直把布鞋放在身边,不忍舍弃,这体现了她对当初爱情的珍惜和守望。②董守明在妹妹提出带她去见一个人时,立即想到了是谁,可见“他”在董守明心中的位置之重要,董守明对“他”记忆之深。这表现了董守明的情深义重。③董守明明明知道要见到的是谁,却毅然决然选样掉头回 去。这表明了董守明知道当初的一切已经无法挽回,成为过去,不愿再去打扰如今彼此宁静的生活,只得将当初那份情感深埋在了心里。这是董守明的纯朴善良、深明大义的表现。

解析

这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董守明可以说是小说中出场不多的主人公,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农村妇女。结合文中他的妹妹的描述,我们可以揣摩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题思路

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分析——主旨情感作用。

易错点

只概括,没分析,或者有分析,没有概括,这样得分都不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文中画线句的意思是:世上人的来去在另一个人的眼里本是常事;每个人的人生又都是有限的,能认识的人当然也是有限的;比认识的情感更深的是留下的记忆,认识的人少,能留下记忆的就更少了。②这句话表明董守明作为农村妇女,虽然受视野的局限 ,但是她放弃与“他”见面的机会,选择埋藏过去,她深深懂得人要向前看,不要总活在记忆中;画线句表现了董守明勇于正视过去、豁达乐观、积极向前看的生活态度。

解析

此题设置了两问,第一问要从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作答;第二问要根据文中人物的事件来确定人物对生活的态度。

考查方向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题思路

先找到画线的句子,仔细理解句子本意,再放到段落中、文章中去整体理解。

易错点

第一问只答了深层含义,跳过了浅层含义;第二问没有根据文中人物的事件来答,脱离文本。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西风芦花”这个题目更好。

①“西风芦花”提供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具体背景。“芦花”是故事发生地的代表性的自然景物,“西风”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题目呼应 了小说中优美而凄清的景物描写,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意和审美的意蕴。

③作者借“西风芦花”的自然景物烘托了消逝的岁月和美好的爱情,融情入景,象征性地表达了一种纯真的情愫。

示例二:我认为“一双布鞋”这个题目更好。

2 布鞋是贯穿整个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着董守明“做”布鞋、“送”布鞋和“他”“还”布鞋给董守明以及董守明通过“他”的大姐再次把鞋“送还”给“他”来展开情节。

②布鞋有助于塑造主人公董守明温厚、重情的人物形象,布鞋被丈夫“给扔掉了”,董守明暗中找回,最后再次送还给“他”大姐转交给“他”。

③这双布鞋身上寄托着深深的情感,是董守明爱情的见证,董守明将布鞋精心收藏着,多年过去,“黑春风呢的鞋帮,枣花针纳的千层底”的鞋还是新的,“用一块蓝格子手绢包得很精样”。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选出自己认为有利的观点进行阐释即可。但是支撑观点的事实依据来自于文中,必须得有有力的论据才行。

考查方向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题思路

小说的题目是和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息息相关的,还有题目是线索,是文眼。在回答问题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回答。

易错点

论据不能够有力地支撑观点,太单薄。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分

20.在下而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预防性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种类繁多,。其中,将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外毒素进行减毒制成的为类毒素;由病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有时也统称为疫苗。在我国,。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强制要求公民必须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第二类疫苗不属于强免范围,如麻腮风、风疹、腮腺炎、肺炎、水痘等是需要收费的,

正确答案

(1)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 (2)疫苗分为两类 (3)可自愿选择打或不打

解析

这是一道结合事实新闻的题目,根据热点,让我们来填空。根据①项后文语境,推测出所填内容应该是“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根据②项后文内容可知,话题涉及类别,因此应该填“疫苗分为两类”;根据③项前文“第一类疫苗”“强制受种”,那么“第二类疫苗不属于强免范围”, 表明应该填“可自愿选择打或不打”。

考查方向

扩展语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

易错点

①项没有结合后文而答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21.依据下列材料写一则通知,文字可以做删减调整,必须符合通知的格式和语体.发通知的时间为2016年4月21日。

(1)学校拟举办2016年课本剧竞演活动,请各年级积极组织本年级的师生观看。

(2)本次课本剧竞演的主题是“激活名著 点亮心灵”。

(3)本次活动的地点定在学校礼堂。

(4)本次活动由语文组和团委联合举办。

(5)本次课本剧表演将和第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同时举行。

(6)本次竞演活动将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7)本次活动的时间定在2016年4月22日(周五)晚6点。

正确答案

示例:

通知

兹定于2016年4月22日(周五)晚6点,(1分)在学校礼堂举办第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激活名著 点亮心灵”2016年课本剧竞演活动,(2分)届时将在全校范围内决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2分)请各年级组织好本年级师生观看.

语文组、团委

2016年4月21日(1分)

解析

这是短句变长句的一种句式变换形式。通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要点,再根据题目要求按照既定格式——通知的格式来组织要点。

考查方向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解题思路

短句变长句的方法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句,然后把其他分句变为修饰语修饰中心句中的各个成分。通知的格式不要求是长单句,是一个句群就行。

易错点

忽略通知的格式,没有缩进两个字,或者丢掉落款日期。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对于人们在微信上能不能 的问题,她认为并没有什么不能说的话,在这样一个民主时代,自由表达是人们最大的受益点之一。

(2)干警们围绕某一专题案例深入探讨, ,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有效的交流让干警们开拓了思路。

(3)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批评普京方面变得越来越 ,他曾在伦敦的一个活动上表示,俄罗斯发生“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A畅所欲言 直言不讳 各抒己见

B直言不讳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C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直言不讳

D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直言不讳

正确答案

D

解析

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出的话。 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区别近义成语的不同点和使用对象范围。我们要抓住成语的侧重点来考虑。

易错点

“畅所欲言”“直言不讳”这两个成语理解不到位,易混淆,导致选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B倍受青睐的“天价”学区房可谓当今教育环境下诞生的“怪胎”,其不仅暴露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C就扑朔迷离的中东局势而言,达成伊核全面协议,就如同拔除了一个潜在火药桶的引信,缓解了地区紧张局势,降低了冲突。

D近日,荷兰北部埃曼市野兽公园里的112只狒狒背对游客集体静坐绝食,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是UFO导致的,是无稽之谈。

正确答案

B

解析

A句式杂糅。C.搭配不当,“降低”与“冲突”搭配不当,可改为“减少”;D.表意不明,“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是UFO导致的,是无稽之谈”有歧义。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题思路

高考中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学会使用语法压缩法来分析句子,利用排除法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易错点

D.表意不明,“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是UFO导致的,是无稽之谈”有歧义,易忽略。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仅凭“老人”“摔倒”“女大学生”“寻找证人”等字眼,就拼接符合想象的“真相”,得出“扶人被讹”的定论。这样的思维定式究竟从何而来?部分源于“蛇咬效应”,也源于并不可靠的“经验”。                   ,却容易因其戏剧性而被刻意放大,造成“扶人被讹”已是常态的舆论氛围。殊不知,有些喧嚣一时的“扶人被讹”事件,也有结局逆转的情况发生。

A现实生活中,确有扶人被讹的案例,但相对而言仅是个例

B由此看来,扶人被讹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仅是个例

C我们也常看到扶人被讹的个别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D现实生活中,扶人被讹的案例虽然不是个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由此看来”是表总结的,但它后面的话并不是对前文的总结。C项叙述对象不一致,依据后文的“其戏剧性”,说明整句的叙述是“扶人被讹的案例”,而不是“我们”。D项强调“时有发生”,不符合前后语境。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能力,注意瞻前顾后,懂得一致原则,再结合语境排除即可。

易错点

C项易被误选,由第一人称作怪,没有结合后文理解。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2.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祥博客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人民日报》

对于“批判者”和“建设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批判的意义(例文)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解析

立意:“批判者”与“建设者”各代表一类人。写作时,可以选择“批判者”与“建设者”中任一种人或其表现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这两种人或其表现进行比较。

考查方向

写作,能力层级为 E。

解题思路

1、先要研究三则材料各自的含意。看含意是选择的基础,首先得知道材料的含意,弄清楚了含意,才知道自己更欣赏谁,才能选择。看含意是比较的基础,比较,主要是比较含意,也是自己选择的理由。

2、“批判者”与“建设者”各代表一类人。弄清楚它们的含意,辨析概念很重要。在这基础上比较、权衡,写出更欣赏谁。

3、对于“批判者”和“建设者”,你更欣赏谁?这句话是说在这两者之间选出一个你更欣赏的,可是作文材料给了三种情况:做批判者、做建设者、既做批判者又做建设者。我想这三种选择哪一种都可以,都是符合题意的。所以这句话不如改成:以上三种情况,你更欣赏谁?

选做批判者,最次,因为它只预警无解决办法;选建设者属中等,选做批判者和建设者最好。

4、作文的基本思路:选择+比较、理由+结论。

5、主要运用比较思维和因果思维。

6、资料背景:

(1)戴锦华说上边的话的背景:

 记者:你的一句“我也没有解决方案”成了一些人质疑甚至攻击你的把柄,这么说是因为作为一个女性学者,你也只擅长分析不擅长解决吗?

戴锦华:不,这与我是女性无关,这是更高层面的问题,是人类的问题。首先我不假装我有解决方案,我甚至没有关于一个更好的世界的想像,虽然我渴望一个更好的世界。但我觉得,所有的人,如果不开始共同去探讨这些问题,不共同去想像一个更合理的世界,那人类可能从此没有出路,没有未来。问题不提出,问题仍然在,仍然继续恶化,你是首先提出,设法去改善它,进而改变它?还是你等着它爆炸,等着它以灾变的形式出现?虽然世界,尤其是中国,正处于一个数百年未有的盛世,但同时也处于整个危机濒临爆发的状态。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

(2)马海洋说这话的背景: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一个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马海祥博客点评:

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代表人格的差异,每个人都是建设者,而不要只做一个希望砸烂一切现有事物的暴力思考者,社会要进步,人民不能不进步。

也许这篇文章会有争议,但是如果你不信任什么事情,用行动来质疑,而不是口舌,在如今这个社会,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3)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四

本报评论部

2013年05月23日08:18   来源:人民日报

易错点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3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