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柳州市2017年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95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注:边才,治理边疆的才能)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庄。(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4.下列对文中加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B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C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D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B“修撰”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为父母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根据他们的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洪先志向远大。拜同乡的李中为师,学习李中的学说;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范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译文: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译文: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罗伦为人”是“慕”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师事”是“从师学习”的意思,不能断开,排除B项。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的切入点,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易错点

不理解“师事”的意思,容易认为“乃师”断句正确,从而误选干扰项B。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错。应该是“寓含善恶评价”。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准确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相关知识,识记这些古代文化常识的时候,要注意相近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分类辨析识记。

易错点

学生大体知道“谥号”的含义,但是做题不仔细,容易忽略选项中只说“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从而选错。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文中说“来岁朝正后”,是建议太子来年临朝。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注意及时总结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关注陈述对象、具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还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来龙去脉等,同时要注意重点词语或句子的正确翻译。

易错点

不能正确翻译“来岁朝正后”,而且此句后面紧跟“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是罗洪先等当时就让太子临朝。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王敞害怕,回到兵部催促改变奏折。罗循故意拖延,数天后刘谨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关键词“趣”“迟”“谢”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关键词“挽”“拟”“假”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亲罗循,是进士。历任兵部武选郎中。恰逢考核选拔武官,有二十多个指挥平素出自刘瑾门下,罗循罢除其管事。刘瑾愤怒地骂尚书王敞,王敞害怕,回到兵部催促改变奏折。罗循故意拖延,几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罗循历任镇江、淮安两府的知府和徐州兵备副使,都有治政的名声。

罗洪先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十五岁时,读王守仁的《传习录》,喜欢上它,想前往拜师求学,罗循没有同意而罢休。于是拜同乡的李中为师,学习李中的学说。嘉靖八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修撰,马上请求辞官回家。岳父太仆卿曾直高兴地说:“有幸我的女婿成就了大名声。”罗洪先说:“儒学之士的事业有比此更大的。这种人三年就一个,有什么值得高兴的?”罗洪先侍奉双亲很孝顺。父亲每次迎接客人,罗洪先都穿上礼服依次给客人斟酒、拂扫座席、端授茶几,非常恭敬。过了两年,下诏弹劾请假超过期限的官员,他才去任职。不久遭遇父亲的丧事,寝苫枕块,吃素食,不回家中,这样过了三年。接着又遇上母亲的丧事,也如此守丧。

十八年选拔东宫的官员,召任春坊左赞善。第二年冬天,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疏请求来年朝贺正旦日后,皇太子出宫-临文华殿,接受群臣朝贺。当时皇帝多次声称有病不上朝,忌讳臣子说让太子临朝的事,见到罗洪先等人的奏疏,非常愤怒地说:“这是料定朕卧病必定不能好了。”降下亲手写的一百多字的诏令责备他们,于是削除三人的名籍。

罗洪先回到家中,更加寻求王守仁的学问。甘于淡泊,锻炼于寒冬酷暑,策马腾跃,拉引强弓,查考地图翻阅历史,从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打仗的阵法和攻守方式,下至阴阳、算数,无不精心研究。至于人才、吏治之事、国家大计、百姓的情况,都用心咨询访问。说:“如果身在其位,都是我的事。”县里的田赋有很多积久的弊病,请求有关部门均衡处理,有关部门就交托他来处理。罗洪先细心考察,积弊马上除去。收成不好,他转交书信到郡县,得到粮食几十石,率领友人亲自拿出救济。

流窜的盗贼进入吉安,主事官惊慌失措。逻洪先为他出谋划策迎战守卫,盗贼退兵离去。他向来与唐顺之友好。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当初,请假回家,经过仪真,同年考中进士现任主事的项乔在盐运司任职。有富人犯罪定为死罪,用一万两银子请求为自己开脱罪名,罗洪先拒不同意。项乔暗示劝告,他严厉地说:“您没听说有志之士不忘记身处沟壑吗?”江水上涨,毁坏了他的屋子,巡抚马森想为他营造,他坚决推辞不同意。隆庆初年死去,赠官光禄少卿,缢号文庄。

解析

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出来。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1)“趣”通“促”,译为“催促”;“迟”译为“拖延”;“谢”译为“道歉”。(2)“挽”译为“引、拉”;“拟”译为“打算”;“假”译为“借,假托”。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句式一定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易错点

根据语境,学生容易把“谢”误译为“感谢”;不知道“趣”通假字的用法。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选自《人民日报》)

1.结合原文,下列界定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 “大视域”。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曲解文意。根据“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可知,“大视域”指的是“历史”。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把握,又要结合语境体会概念的含义。阅读时注意对概念本质含义介绍的文字以及对概念阐释和解说的文字。这些概念在论述中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这种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需要我们结合语境进行比对。

易错点

D项对应的原文在第三段,需要筛选的信息比较多,如果不仔细,容易忽略关键词句而选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第四段: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理解整合文本内容、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准确理解文本语句的含义,弄清上下文语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的内容要点,然后将选项内容与原文的信息进行比对,注意关键词语的修饰作用,注意选项的语言转换。

易错点

学生容易忽略原文中“就此而论”前面的前提条件,以及“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错误转化为“无论怎样解读”,从而误认为B项正确。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表述绝对。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的内容要点,然后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对,注意表述时所用的关键词语,有时还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整合和推断。

易错点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第三段和第五段,信息需要多方面筛选,学生理解不透彻容易出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8.下阕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作者整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下阕描绘了一幅悲凉、凄冷的边塞夜景图,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作者仰望夜空,高天辽阔,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沉郁的角声。这些视觉形象和悠远的听觉形象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景色,将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塞外荒寒,征人梦苦,跃然纸上。”(画面概括1分,手法2分,对手法的解释2分)

解析

“中天阔”“星残”“雪漫漫”是看到的,“漏残”“画角数声”是听到的,所以很明显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注意先整体概括画面特点,然后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写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必须熟悉写景常用的技巧,比如,视角的转变、景物的色彩、景物的动静、多种感官的调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使用等。然后根据这些技巧的特点和规律在诗词句中加以辨认,从而确定作品所使用的写景技巧。答题时,先确认技巧,再结合诗词句分析具体如何使用以及使用的效果。

易错点

看到“望中天”,学生容易答成“俯仰结合”的手法;还容易丢掉下阕所体现的情感效果。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通过描写明月千里、梦回长安、凝望高天的细节描写直接抒情,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对边关艰苦生活的厌倦。金甲冰冷、戍楼苦寒,把将士的情感融入景中。③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写了如泣如诉的角声、凄冷残星,以景衬情。(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金甲冷,戍楼寒”表明对边关艰苦生活的厌倦。“月明千里,梦长安”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画角数声呜咽”表达对边关将士的同情。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易错点

学生读不懂诗歌内容,容易凭以往经验答成“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等。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正是为了

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他还是平静下,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也许世界上从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1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答:

1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答: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E

解析

A、“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C、批判的并非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D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形象、语言、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详细而全面的了解,还要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

易错点

D项中的“语言描写”混在其他描写方法中,不仔细的学生容易忽略;如果不能把握文章主旨,对于C项中的警察行为的判断也容易出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2分)②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2分)③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2分)

解析

理解某一物象的作用,可从“板凳”对主人公本身的意义和对小说情节、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从人物上来说,他是一种象征;从情节来说,与后文形成对比;从主题来说,更能凸显主题。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的作用。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物象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线索、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

易错点

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回答,思路混乱,要点不全。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②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③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④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⑤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每一点1分,答满5点给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可结合小说情节发展进行筛选和提炼。如一开始他“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说明他内心很平静,“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却表明他的莫名的愤怒。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思路,然后对内容进行分层归纳。要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二是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

易错点

对文章的思路梳理不是很清楚,导致答案要点不全。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观点参考:①最后一句表明阿庆基老人的觉醒,不能做旁观者。(2分)②启示:这个世界没有旁观者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3分)③阿庆基老人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与世无争,想做生活的旁观者,结果却被稀里糊涂地当作参与造反者而被抓,可见,做生活的旁观者只能任人宰割。(3分)

解析

对一个句子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阿庆基老人最后被莫名其妙地定罪,使得他顿时觉醒:不能做旁观者。最后这一句话就是文章的主旨。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题思路

理解句子,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答题时要以全文主旨为纲,深入思考本句对我们的启示,结合自己的阅历,选取最有感触的一点,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应该有观点,有材料,先明确摆出观点,再具体展开论述。论述时,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做到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易错点

谈启示时,学生容易只讲道理而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从而遗漏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5分)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注】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B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16.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6分)

答:

17.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8.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B,C,D,E

解析

D项“毕生致力于”有争议,据原文第三段可知。A项“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准确。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把自己的主观推断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E项“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没有这样说,“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也不太准确,原文是“四兄周祜昌嘱周汝昌查证”。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的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范围广,需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脉络、主旨以及写作特点。五选二的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先通读选项,确定大体的依据,再把选项和原文仔细对比,做出排除,留下正确的选项。

易错点

A项中,原文说的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而选项说的是“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如果不注意因为语言的转换出现了问题,学生容易误判。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法书,研究成果受鉴定书家的肯定。③红学方面:《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47部。(6分。每点2分,概括出一方面并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或举出每一研究领域的两个例子来说明也可。照抄原文没有概括的视情况扣1—2分。注意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二、三、六自然段内容,若有学生答案概括出“古典文学或诗词方面”,并举出最后一段的诗来说明,可给1分;没有概括只举例,或有概括没举例,不给分。)

解析

回答此题,应在整体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找出答题区间,然后再分为几个方面组织答案。比如翻译方面、书法方面、红学研究方面等。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思路,然后对内容进行分层归纳。要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二是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

易错点

学生容易机械地照抄原文而不加以概括,或只概括不举例。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母亲的影响,常听母亲讲《红楼梦》故事,看到古本《石头记》;②胡适的影响。对胡适考证文章的查证让他兴奋,胡适与他书信交往;③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红楼梦》是中华文明的真命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原文“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是答题的关键。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思路,然后对内容进行分层归纳。要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二是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

易错点

这道题比较简单,不容易出错。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个人的禀赋: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②他人的帮助:得到了解或研究红学的母亲、兄长及胡适的帮助。③执著的态度:对红学研究的专注、痴迷,甘受挫辱,失聪失明却坚持研究。④深厚的学识:在书法、诗词等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研究红学基础。(8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答案中前面的角度概括没有答出不扣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若在文本中有依据,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回答此题,要以题目中“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问题为中心,在全文筛选有关信息。比如,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找原因:主观方面,有他自己先天的的禀赋和后天的执着态度、勤奋努力;客观方面,有母亲、兄长和胡适的帮助等。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虽是谈自己的看法,但观点必须从文本中得出。应从周汝昌成长经历中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就是本题答题的依据。

易错点

语言组织不够严密,表达的不到位;要点重复或遗漏要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根据下面的表格内容和文字表述,回答问题。(6分)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情况调查表

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23.根据上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造成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治理雾霾天气的建议。(3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结合形成的固体污染物。(3分)

(2)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由煤炭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加大环保管理力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共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根据图表和注解可知,二氧化硫是导致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物质,而煤炭燃烧在二氧化硫的排放中,比重最大,由此可以总结出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知道原因,相应的解决策略也就有了。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题思路

做此类题的技巧是: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些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间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归纳概括。

易错点

对于“治理雾霾天气的建议”谈不出好的建议,一般仅谈一点。

填空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

正确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解析

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这句话,第(1)题的答案不难得出;回答第(2)题要抓住“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等字眼;(3)题根据“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很容易找出答案“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解题思路

此题是理解型默写,这种默写要求我们不仅熟记作品语句,还要理解名句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三篇作品内容,了解名篇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词语确定所填句子,记准字形,注意句中的易错字的写法。记忆字形时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记忆。

易错点

这几个句子中容易写错的词语有:摧、鉴、炼。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

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对此,,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正确答案

①而是菊有什么用(或“而是菊的食用功能”)②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或“屈原对此有过吟咏”) ③菊是可吃的(或“菊可用于食用”)。

解析

第①空,前面关联词语是“不是”,接着肯定要用表并列的关联词“而是”承接;根据下文所引诗句及本段结句“最主要的功用”等字眼暗示,应谈菊的食用功能。第②空,根据《离骚》可推断作者屈原的名字,根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知他曾吟咏过菊花可吃的情形。第③空,根据前面的论述,应填写所得结论“菊是可吃的”或类似的句子。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解题思路

此题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易错点

第②空学生知道要填屈原,但是内容概括不准。

单选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有些人在不断的追逐中寻找快乐,有的人却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之若素,品味着幸福的平淡。

②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③毕业时,虽然我们班的同学都没有许下海誓山盟,但是我们在心中一直把彼此当做一辈子的朋友。

④在热烈的掌声中,这次为期一周的漫长的论证会终于打退堂鼓了。作为东道主的我们,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⑤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执牛耳者,他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⑥这位曾经一文不名的年轻人,马克扎克伯格,创办了自己的公司facebook,如今已是亿万富翁。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正确答案

C

解析

安之若素: (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海誓山盟:盟誓坚定,好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忠贞相爱。打退堂鼓:古时官吏退堂时要击鼓。比喻做事时畏难退缩。执牛耳者:"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之人,也用当作"第一"的代名词。一文不名: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或熟语。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成语或熟语的意思、用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成语或熟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误用、对象误用、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或熟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

易错点

“安之若素”极容易理解错误,“海誓山盟”易忽略使用对象,对“打退堂鼓”望文生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严禁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

B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中餐之所以在申遗路上屡屡受挫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提交的美食,虽然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只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口味体验,却很难让人体会到文化上的深意。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含有”后面缺“的”,“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加 “的情况”。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

考查方向

此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解题思路

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病句中较多出现的是结构上的语病,因此,要学会查找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查看搭配、语序、结构、成分等方面的问题。其次,要看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简洁、明确。另外,还要考虑到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日常用法等。

易错点

A项后半句句子成分划分不正确,学生会误认为成分残缺,即误认为“开展”缺宾语。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反观这些年来的文艺批评,当然也有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绕梁之音,但瓦釜雷鸣、混淆

视听的刺耳杂音,却时常摇唇鼓舌、招摇过市。____,把销量、收视率、点击数、票房收入作为唯一依据,分辨和判断作品的高下优劣。

A一些文艺评论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B一些文艺评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

C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一些文艺评论,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

D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把思想性、艺术性等重要评判标准抛到脑后的一些文艺评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段文字是阐述今年文艺批评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的,前面的一句用“但”转折,阐述的是文艺批评中“刺耳的杂音”,后面阐述的是错误的评判依据。那么要填的就是文艺批评有这种现象到这种结果的原因,而阐述的对象是“一些文艺批评”,因此选择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选用句式和连贯准确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以及前后照应等问题。

易错点

搞不清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容易在B和C之间犹豫。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公交车距离车站50米处,一位大妈扛着大包裹向公交司机挥手,示意停车。按规定,公交车不准站外停靠,所以车继续前行。但司机为了能让大妈赶上这最后一趟车,明显放慢了速度。大妈很着急,边喊边艰难地追赶。车刚停稳,司机立刻跳下车,迎着大妈跑去。他帮着大妈上了车,安顿她坐好,这时公交车已在车站停了3分钟。大多数乘客报以热烈掌声,也有人对大妈没有提前准备好上车议论纷纷,还有人对司机停车等人耽误大家的时间表示不满。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从司机的角度:“按规定”“明显放慢了速度”“车刚停稳,司机立刻跳下车,迎着大妈跑去。他帮着大妈上了车,安顿她坐好”反映的是处理事情“规则与灵活”的问题;从大妈的角度:“在公交车距离车站50米处,一位大妈扛着大包裹向公交司机挥手,示意停车。按规定,公交车不准站外停靠”可以得出:人要有规则意识;从乘客的角度:“大多数乘客报以热烈掌声,也有人对大妈没有提前准备好上车议论纷纷,还有人对司机停车等人耽误大家的时间表示不满”体现出: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友善)。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解题思路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选取时事材料,里面涉及多位人物,那么在立意时就要注意其角度,可以各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易错点

一是观点偏颇,言辞不够理性;二是事例给出的不切合观点;三是行文空洞,没有思想力度。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