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1.《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大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洒。”材料中“君”的行为意在(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主要叙述了太庙之内的祭祀场面,主要是祭祀祖先,不是对周王的虔诚和崇敬,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君亲牵牲”“君亲制祭”“君亲割牲,”等信息,可以得出国君以此来体现其特殊政治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家国一体主要是对宗法制作用的表述,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把握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易错点
材料理解不清,导致主旨思想找不出,最终选错
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 (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加强对材料中相关知识的把握,识记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
易错点
对材料的相关概念理解错误是做错的重要原因,材料中的封建是分封制的意思,不是封建社会。
5.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和而不同”是指包容别人不同,达到和睦相处,与材料思想相同,故A项正确;“克己复礼”意思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仁者爱人”体现的是爱人的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周而不比”是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把握材料和选项的意思,认真的阅读,强化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
易错点
对材料的信息理解错误,材料读不懂,选项之间的异同无法区分,容易选错。
6.“孔子问老子,儒家弟子墨子另创墨家,儒家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又为法家代表。”上述现象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正确答案
解析
“孔子问于老子,儒家弟子墨子另创墨家,儒家荀子的弟子韩非、李斯又为法家代表。”反映了该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相互学习借鉴,而不是绝对的矛盾和不可调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材料类的选择题应该依据材料进行回答,结合材料的意思而不是照搬教材。
易错点
对材料的信息把握不准确,只是依靠教材知识简单回答,不依据材料。
3.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
正确答案
解析
周王属姬姓,周王与非姓诸候国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故A项错误;诸候崛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时期,而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西周处于鼎盛时期,故B项错误;君臣联姻更多的是政治目的,故C项错误;周王室与异性诸侯联姻,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很容易错选A。要理解材料,依据材料是做题的关键,不要完全的依据教材和笔记,看看材料让回答什么。
易错点
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理解不准确,对材料的主旨意思理解不清。
8.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分析与阅读能力。材料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仁政,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记住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思想,读懂材料,很容易做对。
易错点
战国百家思想不能准确的区分,张冠李戴,同时不能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故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记住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和思想,读懂材料,同时也要知道战国时期各个派别相互学习的情况。
易错点
战国百家思想不能准确的区分,张冠李戴,同时不能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
10.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l(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酰(丑),遥(迁)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蛮、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湖南发现秦简说明湖南处于秦的统治范围但不能说明是最远,故A项错误;从材料“鞫之,越人以城邑反”可看出由于秦朝严酷的制度而导致人民造反,故B项正确。;湘江流域本就曾是楚统治范围,故不能说流窜,故C项错误;据“遥(迁,派遣)陵拔”可知中央已经实现对地方的管理,但不能说是郡县制得到全面推广,只是某些地区而已,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认真的读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找到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错误,读不懂材料,很容易错选。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推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而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BC项错误,答案为D项。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强化对相关历史概念和内容的记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易错点
对井田制和均田制相关的历史概念和内容记忆不准确,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容易错选。
7.有学者认为,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它一出现就受到人们的的普遍欢迎。但是,对于中国的青铜时代来说,它只不过是一抹詢丽的晚霞。可见,金银错技术的出现(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材料的信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金错银技术很先进,而且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因为其毕竟是青铜文明的产物,无法改变青铜时代逐渐的技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的历史发展的趋势,故C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类的试题应该依据材料进行作答,找到与材料主旨意思一致的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的信息把握不清楚,理解不到位,看不到材料的主题思想,很容易错选ABD项。
13.据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记载,当时东海郡有“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记载(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中只是提到封国,并未说明对朝廷的威胁,故A项错误;依据考古文物《集簿》以及材料“县、邑、侯国卅八”的信息可以说明西汉时期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郡县制材料中已有反映,故C项错误;郡国属于县以上机构,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材料的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形成中心思想,找出对应的选项。
易错点
材料信息比较零散,不能概括提炼是做错的原因。
14.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予以表彰”。由此可见,秦始皇主张( )
正确答案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材料关键信息“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的就是礼仪规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礼仪规范”无关,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需要读懂材料,结合材料作答,不要照搬教材。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文言文不好理解是做错的原因,很容易选择A项或者是C项,因为这两项是教材有的内容。
16.某同学这样讲述“洛阳纸贵”的典故:“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讲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
正确答案
解析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东汉时蔡伦将技术改进,故A项错误;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故B 项错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故C项正确;赋是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西汉时发展起来,西晋时期仍是主要的文学体裁,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强化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是做对试题的前提,再难做的题还是以知识为基础。
易错点
历史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是做错的重要原因,因为根据所学可以知道,调版印刷术是在隋唐时期出现的。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该思想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的心学理论。明朝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理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战国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说广为流行,被秦汉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後世道教所吸取。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广泛流行。故答案为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是做题的前提,材料中“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可以看出这是体现的消极避世的意识。
易错点
对古代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不能有效的掌握,很容易选择B项。
18.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正确答案
解析
中原人口的南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朝时期是动荡的时期,此时人口大量的南迁,随葬品的情 况可以看出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开发,但是经济发展还是很薄弱。故选 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随葬品和墓葬群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据此很容易得出答案。
易错点
对材料的信息理解不准确,不知道材料背后体现的历史知识,很容易对四个选项迷惑。
21.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人市井队伍中。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入市井队伍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体现了商品经济和政府商业政策变化,故D正确。当时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破产,故A排除。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主要在贸易方面,故B排除。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故C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说的是市民这一阶层出现和发展的原因,而不是市民阶层出现发展后产生的影响,要理解题意。
易错点
很容易错选C项,和必修三的相关内容混淆。
11.吴王濞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气互通,相为消长,这一现象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目中“吴王”、“淮南王”、“赵王”的所作所为扰乱的国家的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法度,不是说重农抑商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目的现象不是对商人地位的改变,故B项错误;题目中是说汉初的封国的作为威胁了中央的集权,故C项正确;题目中不只是说商品专卖,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多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
易错点
对材料没有真正的读懂,容易出错。材料中提到较多的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但是这只是现象,学生不能准确的把握,很容易选择AD项。
12.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 变化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中“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走向瓦解,根据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分封制走向衰落,但是并未消亡,后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叙述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指出中央集权制诞生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的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特权,并非是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化,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国家的政事最先是由天子说了算,但是后来诸侯决定政事,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理解材料是做对的关键。
易错点
材料的中心思想把握不准确是做错的重要原因,很容易选择B项。
15.《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
可知( )
正确答案
解析
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变化,故A项错误;“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滋生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吴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没有体现三国,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依据材料作答,同时运用排除法,根据所学很容易排除ACD项。
易错点
做题不依据材料是做错的原因,很容易选择A项,重农抑商政策因为教材讲过,材料题要从材料中寻找信息作答。
20.据记载,唐朝除对传统的盐、铁等大宗商品进行国家专营专卖外,中期后又进一步增加了对茶、丝等多种商品的专营专卖。这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唐朝中期扩大专营项目,说明茶、丝等行业经济发展有利可图,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较为严格地执行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从得知唐朝的财政状况,故B项错误;专业领域扩大与官营手工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教材相关知识的内在原因,中国 历史上政府的专卖行为大多是与民争利的行为,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把握的不准确,不能理解政府的专卖行为是与民争利的行为,很容易选择B项。
22.唐代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西袖客纷纷。如今不是平时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这说明唐朝(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根据题干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夜市”的繁荣,故选C项。A项“开始出现”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对“夜市”的管理D项从材料中能看出商业的繁荣,但体现不出扬州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故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题的作答的关键是材料。
易错点
要依据材料作答,而不能完全的拘泥于教材,教材中说宋代出现了夜市,和材料不相符合,导致做题错误。
25.(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增加财政收入的内容,故A项错误;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不是政府的本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发展农业生产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信息可知,政府通过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开垦荒地和发展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解读材料,明确材料中政府的意图。
易错点
此题很容易错选C项,材料中有多个地方出现了农作物耕种的问题,又提示政府的做法,很容易联想到农户对国家的作用。
27.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苟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这表明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保护商人的利益,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贸易的结算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针对商业发展的一些措施,没有涉及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说明当时政府采取措施,材料体现的是对商业发展的保护,不是官商勾结,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作材料题的依据是材料,根据材料作答,而不是想当然的直接照搬教材的知识。
易错点
教材中讲的古代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商业的重视,与材料信息不符,很容易做错。
28.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不能解释明朝时期绢下降,故A项错误;明朝工商业繁荣,私营手工业的繁荣,供应增多引起价格下降,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会制约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会引发国内价格的上涨,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理解材料的意思,商品价格的降低是因为产量的增加,产量的增加反应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易错点
此题考查的并不直接,材料只是说了产品的价格的降低,学生对此理解不充分的话很容易做错。
29.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载,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政府管制材料论据不足,故A项错误;材料着重强调市镇发展规模,与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无关,故B项错误;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番舶凑集,居民成市”新兴市镇同国外市场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商贸联系,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清晰的理解材料的内容,认识到因为长期的长途贸易,使得商品集散地形成了新的城市。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不准确是做错的重要原因。
30.明人小说中有一段关于吴江县盛泽镇的描写:“温饱之家织下绸匹,必积至十来匹,最少也有五六匹,方才上市。即大户人家积得多的,便不上市,都是牙行引客商上门来买。”从以上材料可知盛泽镇( )
正确答案
解析
此题需要用排除法。材料并未出现雇佣关系,因此A项错误;包买商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因此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的大户由包买商来收购,小户则是自己出售,没有体现出商贾的营销策略的内容来,但是体现出了丝织业分化明显。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要理解材料准确的解读材料,不要单纯的依据教材。
易错点
本体很容易错选A项,因为A项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学生掌握的较好,从而忽略了对材料的理解。
19.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的同时,也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这些主张(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中“隋文帝在强调‘儒学之道’为治国根本”得出当时儒学仍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隋朝时,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佛道思想未取得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隋文帝认为“佛法玄妙,道教虚融,成降大慈,济度群品”得出对佛教和道教的认同,体现出当时三教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对三种宗教的描述,并非是三教主张趋同,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于这一类的试题,应该多读几遍材料,真正的读懂,把材料的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材料是文言材料,学生不容易读懂,容易选择D项。
2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A项错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世族经济,联系东汉的庄园地主豪强势力,再联系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产生相应的上层建筑,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没有放弃重农抑商,只是有所松动,故C项错误;宋代士绅经济以后,租佃制逐渐普及,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做对此题,一是要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另一个方面,要多读几遍材料,准确的概括。
易错点
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对材料难以从整体上认识,导致一知半解,容易做错。
24.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品中述及元始天尊的十戒”道教思想;材料“不得违弃父母师长,反逆不孝”儒家思想;“戒杀生”是佛教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各种思想的相互融合。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与史实、题意不符。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分析材料的内容,看材料包含怎么样的信息,据此进行选择合适的选项。
易错点
学生对材料概括能力不够,导致试题做错。
26.范仲淹《四民诗》说:“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宋人《富国策》阐述了 “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这说明( )
正确答案
解析
我国从战国到明清时期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和“商人众则入税多”说明开始重视商业发展,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作材料题的依据是材料,根据材料作答,而不是想当然的直接照搬教材的知识。
易错点
材料出现了新的观念,但是与教材知识联系不直接,很容易做错,要结合材料做题。
31.《古今图书集成·经济篇》中分为“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这种图书分类表明“经济”的内涵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心外无理”是心学概念,题干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经济”也指治国的才干,但据材料中各方面的“典”,是文献而非个人才干,故B项错误;经济管理是今义,不包括“选举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故C项错误;“经世济民”,是我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体现了经世济民的方方面面,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读懂材料并辅之以排除法进行作答,ABC项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
易错点
材料读不懂,概括不出中心思想,很容易错选。
32.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粮食产区集中,必然会形成与其他非产粮重要地区粮食流通,会导致粮食商品化以运销到外地,故A项正确。经济重心真正开始南移是在唐代,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题中粮食生产集中化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人地矛盾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应该仔细的阅读材料,材料中体现的粮食生产集中化,背后的信息是在这些集中之外的地区商品生产的发展。
易错点
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粮食生产的集中趋势”没有注意到,不能深入分析,导致错误。
33.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规定:“盐场井灶,另编排甲,所雇工人.随灶户填注……各处谋窑雇主.将佣工人等册报地方查核。”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另编排甲,所雇工人.随灶 户填注” “各处谋窑雇主.将佣工人等册报地方夜核”中可以看出,当时在盐场井灶中存在 着雇佣劳动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答案选 B。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把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理解此知识点很容易做对。
易错点
找不准材料的关键词,容易做错。
34.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这一观点表明汪氏(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干中汪氏认为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的谏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说明其不鼓励清代官员谏诤,故A项错误;汪氏认为谏官的行为不符合为臣之道,说明其目的是要维护君主权威,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文字狱的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中汪氏的言论是对明代谏官持批评态度,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材料的主旨意思,思考材料背后的信息。
易错点
学生不能准确的理解材料的意思导致选错。材料中的观点是官员“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是沽名钓誉,要理解清楚这种观点维护的事谁的利益。
35.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清代对外政策的松动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题干中体现的是中外关系,并未体现文化专制,故B项错误;中国朝贡体制的破产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要求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都说明了天朝心态的延续,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历史基础知识正确的分析理解是做对试题的关键。
易错点
此题很容易错选B项,理解不清文化专制和天朝观点二者的异同。
38.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这一条款( )
正确答案
解析
《马关条约》后清政府大借外债,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材料只涉及“交纳关税”,故A项错误;“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表明是《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故B项正确;“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与“各国间的贸易壁垒”无关,故C项错误;经济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知道《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当时的时代要求的条款。
易错点
对材料的关键信息解读不清导致错误,材料中的“5%的关税”是关键信息。
40.关于《南京条约》第十条,英文版内容直译过来是“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的主要内容将予以公开通告并发布”;中文版是: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两者比较,最易产生分歧的问题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国皇帝陛下同意则例”“则例,由部颁发晓示”可知, 该项规定破坏了国的关税自主权,并且两者的制定者不同,D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是关键,应该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到二者的最主要的不同。
易错点
材料比较长,学生对材料、概括材料缺乏耐心,很容易做错。
36.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C.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需要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条约》的基本内容准确的记忆,这是做对试题的关键。
易错点
对近代强迫签订的《条约》内容记不住,很容易做错试题。
37.“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正确答案
解析
“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 拒不承认……劣势和……衰退”、“……继续沉睡了二十年”等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初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开始,不符合“继续沉睡”的意思,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不符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开始“新政”,不符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熟练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知道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中国并未认识到自己的落后。
易错点
对材料的信息理解不准确,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这样的关键信息没有引起重视导致错误。
39.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
正确答案
解析
从“失败后还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知作者的意思是在鸦片战争后应顺势改革,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可知作者已经找到鸦片战争失败理由,故A项错误;C.D项题中没有涉及,故C.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理解材料的意思,找到正确的选项。
易错点
不能真正的读懂材料信息是做错的重要原因,材料中的致命伤到底是什么找不出来。
42.1858年,英国侵华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正确答案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才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性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时间是18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学习西方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说明太平天国斗争矛头对象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只是现象,现象背后的实质不是太平天国学习西方,而是对西方抱有幻想。
易错点
学生对材料信息背后的历史掌握的不充分,导致错选。
43.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因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分别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组织起义力量,发动反清战争,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变革中国和“天京变乱”导致革命力量由盛转衰的史实,所以答案选C,A 项分封诸王不是内部的变乱;B项不是内部的;D项也不是内部的。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准确的把握教材的关于太平天国的基本知识,理解其每一个阶段的基本内容。
易错点
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史实掌握的不准确、不熟练容易做错,不知道材料说的是什么。
44.《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正确答案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而太平天国属于农民起义,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与《天朝田亩制度》截然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实现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且该理想无法实现,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应该准确的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的目的、内容、特点、评价等。
易错点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不全面,不准确导致选错。
47.外国棉纱“初时只销售于九江、南昌、广信、饶州,继至吉安、临江、抚州、建昌,今年(1898年)遍及瑞州、袁州、赣州、宁都、南安等处,通省皆已流通,价值不下一千万两,从前妇女手纺之纱,(至此)几乎无人过问”。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 “外国棉纱今年(1898年)遍及瑞州、袁州、赣州、宁都、南安等处,通省皆已流通”可见洋纱在中国内地市场逐渐畅销,而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纱业遭到严重冲击。因此选C。 “从前妇女手纺之纱,(至此)几乎无人过问”,可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纱业遭到严重冲击,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排除ABD。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从前妇女手纺之纱,(至此)几乎无人过问”,这个背后的原因就是洋纱的畅销。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不能准确的概括,找不到材料的关键信息,容易做错。
41.《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 )
正确答案
解析
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农民阶级探索成果,不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潮流,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与清政府君主专制思想相矛盾,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多读几遍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很容易做对。
易错点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这是对材料中《资政新篇》的赞赏,注意不到,容易做错。
45.李鸿章旅游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由此细节我们推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据材料提到,李鸿章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特点,即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内部贪污腐化,经营管理不善,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海军操练不力,中日战争失败,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朝廷专制至上,牺牲民族利益,故D排除。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材料认真阅读,排除选项中的无关选项。
易错点
对材料的关键信息提取不准确导致错选,材料说的是对西方政治的漠视和对技术的重视。
46.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简章》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各厂司事人等,应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财务上,“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每月一结,每年总结。”这一批示表明洋务运动( )
正确答案
解析
“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说明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机器制造业信息,故B项错误;“不得引用私人”“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等信息说明洋务运动在用人和财务管理上逐渐近代化,故C项正确;“兴办军事工业”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此题比较简单,材料容易理解,选项容易排除。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把握的不准确是做错的关键。
48.“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反映了( )
正确答案
解析
题目中显示了时间,从1820到1850年,在此期间,发生了鸦片战争,签定了《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其包括上海,题目中材料显示了湖丝的出口由广东向上海转移,不是小农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五口通商对湖丝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了广东,而不是广州,故C项错误;题目中说明湖丝的出口也可以走上海,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重视材料的阅读,提取材料的信息。
易错点
材料题答题的关键是材料的阅读和信息的提取,读不懂材料,不能正确的概括是错误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5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10分)
5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8分)
正确答案
特点:海外贸易没有成为根本国策;与海外商业往来时间早;海外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绵织品和各种土特产;海外贸易未能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在某些时期海外贸易规模比较大。(任3点给6分)
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阻碍(中国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明清实行海禁政策;(4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的信息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第二小问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政府的海禁政策等角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总结特点,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和概括分析欠缺,导致海外贸易的特点分析不出来;原因主要是考查分析能力,回答不全面。
正确答案
新现象:生丝等原料大量出口;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工业品;(4分)
影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并发展。(任2点4分)
解析
依据材料二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对外贸易中出现了工业品。列强从中国掠夺大量的工业原料,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加强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易错点
比较能力欠缺,对相关的信息提取能力不够,无法有效的进行概括、说明,因此材料中的新现象无法得出。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进分析,所学知识掌握的不到位,回答不出。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49.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
50.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正确答案
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6分)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 (4分)
解析
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阅读材料,对材料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取关键部分,概括趋势;同时根据相关信息分析影响。
易错点
此题错因主要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归纳和分析能力不够,导致该时期农业的发展趋势归纳不出,影响分析不到位。
正确答案
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2分)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3分)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
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代海外贸易丝绸之路发达。(3分)
解析
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取关键信息,注意根据题意要求,要提取两项并进行分析说明。
易错点
对表格解读能力差,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是做错的主要原因。
材料 1853年12月24日,成丰发“著即发行宝钞”的上谕,称:“比年以来,银价日昂,银价日昂,民生愈困。小民输纳税课,每苦于银贵,而转运制钱又多未便一朕……酌古准今,定为官票宝钞,以济银钱之不足,务使天下通行,以期便民裕国。著照部议,凡民间完纳地丁、钱粮、关税、盐课及一切解部协拨等款,均准以官票钱钞五成为率。官票银一两抵制钱二千,宝钞二千抵银一两,与现行大钱制钱相辅而行。
其余仍交纳实银,以资周转。京外各库应放之项,官票宝钞亦以五成为限……总期官民交益,上下相浮,并准五城殷实铺户具折承领宝钞,俾民间自行通用。”从成丰3年2月到11月,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里,咸丰连续发出3次谕旨,一再强调从速发行官票宝钞,迫使户部迅速转变迟疑态度,从此造成票钞在全国泛滥。
——《晚清政府与咸丰朝通货膨胀》
5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时期货币改革的原因和措施。(10分)
5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咸丰时期货币改革中户部的态度和改革后的结果。(4分 )
正确答案
(1)原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起银价升高;铜钱作为货币运输极为不便;镇压太平天国需要大量的军费支出。(6分)
解析
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中看到,1853年说明事情发生在雅片战争之后,“著即发行宝钞”,说明政府要发行纸币了,“比年以来,银价日昂”说明白银外流了,银价高了,联系雅片战争后的形势,可以得出由于列强的侵略造成了白银外流,银价上涨,“而转运制钱又多未便”说明铜钱作为货币运输很不方便,再联系太平天国已经爆发的史实,可以得出清政府需要镇压太平天国的军费;第二小问措施,从“定为官票宝钞,以济银钱之不足,务罚使天下通行”,可以看出全国通行,“官票宝钞以五成为限”,“其余仍交纳实银”,从中可以看出是纸币和现银并用。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分析清楚材料到底讲了那些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分析原因和措施。
易错点
对材料理解不全面,读不懂材料是做错的重要原因。
正确答案
态度:最初是迟疑,待咸丰帝再三强调催促后才大量发行纸币。(2分)
结果:纸币泛滥,造成通货膨胀。(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态度,从“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里,咸丰连续发出三次谕旨,一再强调从速发行官票宝钞,迫使户部迅速转变迟疑态度”说明刚开始户部并不坚决,后来才下定决心实行。第二小问后果,从材料的最后一句,“从此造成票钞在全国泛滥”,可以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仔细的阅读材料,找到关键的信息,同时要根据材料的信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作答。比如从材料信息“咸丰连续发出3次谕旨,一再强调从速发行官票宝钞,迫使户部迅速转变迟疑态度,从此造成票钞在全国泛滥”分析影响。
易错点
读不懂材料,无法找出户部在改革中的态度,改革的后果也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但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