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态的氮经一系列转化可以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
25.NH3和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
26.2NO(g) + O2(g) 2NO2(g) 是制造硝酸的重要反应之一。在800℃时,向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010 mol NO和0.005 mol O2,反应过程中NO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 2 min内,v(O2) = mol/(L·min)
② 800℃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数值为 。
③ 已知:ⅰ.
ⅱ.
结合热化学方程式,说明温度对于NO生成NO2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
27.电解法处理含氮氧化物废气,可以回收硝酸。实验室模拟电解法吸收NO,装置如图所示
(均为石墨电极)。请写出电解过程中NO转化为硝酸的电极反应式: 。
高分子P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15.A为乙烯,反应①的反应类型为 。
16.C的分子式是C2H6O2,是汽车防冻液的主要成分。反应②的试剂和反应条件是
。
17.D的分子式是C6H6O4,是一种直链结构的分子,核磁共振氢谱有3种峰。D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
18.F的结构简式是 。
19.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反应⑦为缩聚反应,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 。
21.G的一种同分异构体G’为甲酸酯、核磁共振氢谱有3种峰且1mol 该有机物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物能与2 mol NaOH反应。G’的结构简式为 。
22.以对二甲苯、甲醇为起始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G,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煤燃烧产生的烟气含有的SO2,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减少煤燃烧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23.在煤燃烧前需对煤进行脱硫处理。
①一种烟气脱硫技术是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大大减少燃烧产物中SO2的含量,最后生成Ca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煤炭中以FeS2(铁元素为+2价)形式存在的硫,可以采用微生物脱硫技术脱去,其原理如图所示:
1mol FeS2完全转化为Fe3+ 和SO42-时,FeS2与O2物质的量之比为 。
24.燃煤后烟气脱硫方法之一是利用天然海水的碱性吸收烟气中SO2并转化为无害的SO42-,其流程的示意图如下:
① 海水中碳元素主要以HCO3-的形式存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海水呈碱性的原因:
。
② 研究表明,进入吸收塔的海水温度越低,SO2的脱除效果越好,主要原因是
。
③ 从吸收塔排出的海水呈酸性,并含有较多的HSO3-,排入曝气池进行处理时,需要鼓入大量空气。空气的作用是 。
含有的废水具有较强的毒性,工业上常用钡盐沉淀法处理含有
的废水并回收重铬酸,具体的流程如下:
已知:CaCr2O7、易溶于水,其它几种盐在常温下的溶度积如下表所示。
28.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同时存在
的原因(将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1
29.向滤液1中加入的目的,是使
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① 结合上述流程说明熟石灰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结合表中数据,说明选用而不选用
处理废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研究温度对沉淀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不同温度下
的沉淀率
,
如下图所示。
已知:
的沉淀效率随温度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向固体2中加入硫酸,回收重铬酸。
① 硫酸浓度对重铬酸的回收率如下图(左)所示。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使用0.450 mol/L的硫酸时,重铬酸的回收率明显高于使用0.225 mol/L的硫酸的原因: 。
② 回收重铬酸的原理如上图(右)所示。当硫酸浓度高于0.450 mol/L时,重铬酸的回收率没有明显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综上所述,沉淀并进一步回收重铬酸的效果与_______有关。
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完成了和
溶液的反应,在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3+时发现实验现象出乎预料,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已知:i.
ii.的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且氧化性:
32.和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现象ii中溶液最终呈红色的一种可能原因是:和
生成(SCN)2,进而使清液中的
氧化为
。设计如下实验II进行验证:
① 认为原因被证实的现象iii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加入CuCl2溶液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有的同学认为实验II并不严谨,不能证实(2)中猜想,改进的实验III如下:
① 对比实验II,说明实验III更加严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② 改进后的实验才能证实(2)中猜想,依据的上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35.改变实验I的试剂添加顺序及用量,设计实验IV:
① 实验IV中溶液红色褪去,不能说明反应完全。结合实验II或III,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能够检测红色褪去后的溶液是否含有的是_______(填序号)。
a.排除溶液中的后,再加入足量
溶液进行检测
b.排除溶液中的后,再加入足量
溶液进行检测
c.选择一种只与反应的试剂,观察是否出现特征现象
d.加入足量铁粉,再向滤液中加入(铁氰化钾)溶液进行检测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