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
5.A、B、C、D、E、F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前5种元素质子数之和为39,B、C同周期,A、D同主族,A、C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2C和A2C2,E元素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元素推断:A、B、C、D、E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A、c能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A 2 c和A 2 c 2 知A为H,c为O;A、D同主族,D的原子序数大于氧元素,进而可知D为Na;E元素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且原子序数大于钠,所以E可知为Al;再由五元素质子数之和为39得知B B的原子序数是39-1-8-11-13=6为C元素;
A.F和D是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序数大于D,则原子半径:r(D)> r(F)> r(A),A正确;
B.D与C也能形成D2C和D2C2化合物,即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两种化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比都为2:1,B正确;
C.把2mol D的单质投入足量的水中,产生1mol氢气,但气体体积不一定为22.4L,C错误;
D.由A、B、c三种元素组成的18电子微粒:即H、C、O,三者电子数分别为1、6、8,加起来为15,只能再加三个氢原子,即18电子微粒应该为CH 4 O,也就是甲醇。甲醇能发生氧化反应,D正确,答案选C。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是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综合考查,比较全面考查学生有关元素推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易错点
1、B中过氧根属于原子团其离子数为1 。
2、18电子微粒。
知识点
7.已知常温下Ksp(AgCl)=1.6×10-10、Ksp(AgI)=2.0×10-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根据溶解平衡可知,含有大量Cl-的溶液中一定哈有银离子,所以A错误;
B碘化银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KI粉末,平衡AgI(s)Ag+(aq)+I-(aq)向左移动,,但由于引入了钾离子,所以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不会减小,B错误;
C.AgCl悬浊液中逐渐加入KI固体至c(I-)=Ksp(AgI)/ mol·L-1时,说明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是1mol/L,所以不能说明AgCl开始向AgI沉淀转化;
D.向浓度均为0.01 mol·L-1的KCl和KI的混合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当Cl-开始沉淀时,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为1.6×10-8mol·L-1溶液中I-的浓度为2.0×10-8 /1.6×10-8 mol·L-1=1.25×10-8mol·L-1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对于沉淀溶解平衡:AmBn(s) mAn+(aq)+nBm-(aq),Ksp=cm(An+)·cn(Bm-),对于相同类型的物质,Ksp的大小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反映了该物质在溶液中沉淀的难易。与平衡常数一样,Ksp与温度有关。不过温度改变不大时,Ksp变化也不大,常温下的计算可不考虑温度的影响。
2、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更难电离物质或气体的离子时,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但Ksp不变。
易错点
1、AgI悬浊液中加入少量KI粉末,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2、Ksp的计算。
知识点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是因为空气中的CO2与消毒液中的NaClO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漂白性,所以A正确。
B.乙醇汽油是向为了达到环保要求治理雾霾向汽油里面添加一定比例的乙醇,由于比例不同造成该混合燃料的热值也发生改变,所以B正确。
C.用聚乳酸塑料代替聚乙烯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所以C正确。
D.丝绸和棉花的组成元素并不相同相同,丝绸属于蛋白质含有CHNO等元素,而棉花属于多糖中的纤维素,分子结构不同,因而化学性质不同。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NaClO和Ca(ClO) 2类似,作为漂白或消毒剂Ca(ClO)2的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lO)2+CO2+H2O===2HClO+CaCO3↓,NaClO与CO2反应生成HClO,
2、聚乳酸塑料具有可降解性。
易错点
1、对聚乳酸塑料具有的可降解性的认识。
2、对丝绸和棉花所属物质类别的区分。
知识点
2.分子式为C6H12O2的有机物,该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且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A和B。不考虑立体异构,满足条件的该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
正确答案
解析
具体步骤:分子式为C6H12O2的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数目的判断。
步骤1:写出C5H12可能的碳骨架,有三种
步骤2:根据“等效氢原子法”确定--COOH取代的位置,并标号
步骤3:计算数目3+4+1=8。
故C5H11COOH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
CH3CH2CH2CH2CH2COOH
(CH3)2CHCH2CH2COOH
CH3CH2CH(CH3)CH2COOH
CH3CH2CH2CH(CH3)COOH
(CH3CH2)2CHCOOH
(CH3)3CCH2COOH
CH3CH2C(CH3)2COOH
(CH3)2CHCH(CH3)COOH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6H12O2,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A和B,说明属于酯类,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且该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所以该有机物必须是甲酸戊酯,甲酸戊酯为戊醇和甲酸形成的酯。分子式符合饱和一元酸的通式,从分子式中减去一个羧基,剩余—C5H11,即戊基,戊基共有8种,所以该物质属于酸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
易错点
1、C6H12O2分子式根据条件判断出C5H12---COOH。
2、等效氢法确定C5H12可能的碳骨架,根据“等效氢原子法”确定氯原子取代的位置,。
知识点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标准状态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标准状况己烷不是气体,物质的量不是0.1mol,故A错误;
B中3NO2 + H2O = 2HNO3 + NO 通过方程式可以看出来 3molNO2反应 转移的电子数为2mol,标况下6.72LNO2即为0.3mol 所以转移的电子数应该是0.2NA;
C中聚乙烯是n个乙烯分子聚合而成,计算上可以把它当成n个乙烯分子,则28克聚乙烯由1mol的乙烯分子聚合而成,共有2mol碳原子;
D中葡萄糖C6H12O6,葡萄糖最简式CH2O;冰醋酸C2H4O2,冰醋酸最简式CH2O.最简式相同,最简式的摩尔质量30g/mol,最简式物质的量0.1mol,原子物质的量0.1mol*4=0.4mol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解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为宏观量之间的转换,即将质量和体积转化为物质的量;第二步为微观量之间的转换,即判断1分子该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第三步为宏观量和微观量的对应,即一定物质的量的该物质含有的微粒数。有关微粒数目比较的思维方法:
2、“气体”是否处在“标准状况”。“标准状况”下,物质是否为“气体”(如CCl4、H2O、溴、SO3、己烷、HF、苯等在标准状况下不为气体)。
易错点
1、有关分子(或特定组合)中微粒数的计算。
2、通过n=,突破质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
知识点
4.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组仪器装置的有关用法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酸性大于硅酸,所以二氧化硫能和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但亚硫酸不是S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所以不能据此判断S、Si的非金属性强弱,故A错误;
B.酸应该加在酸式滴定管中。
C. 固体溶质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C项不正确.
D.NO不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如果该集气瓶中装满水,导气管遵循“短进长出”原则,故D正确;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该题的易错选项是A,注意在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时应该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比较,即可利用硫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比较S和Si的非金属性强弱。
关于广口瓶在实验中的多功能应用总结如下:
A装置可作集气瓶和洗气瓶,例如,利用A装置收集或干燥以下三种气体。①Cl2 ②NH3 ③NO(答案均填序号)
Ⅰ.若集气瓶是干燥的,则由b口进气可收集气体②。
Ⅱ.若集气瓶是干燥的,则由a口进气可收集气体①。
Ⅲ.若集气瓶充满水,可收集气体③,气体由b口进入。
Ⅳ.若集气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气体干燥,气体由a口进入,可用此装置干燥的气体是①③。
易错点
1、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气体收集等知识点。
2、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会从装置的评价性、操作的规范性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知识点
6.常温下,某酸HA的电离常数:K=1×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A选项中HA溶液中加入HA溶液中加入NaA固体后抑制了HA的电离, 分子分母同*C(H+)=Kw/Ka, 所以比值不变。B选项中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 + ) = 1×10 -13 mol/L,说明该溶液中水的电离是被抑制的,所以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 NaA溶液中加入HCl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根据物料守恒可知道存在关系:2c(Na+)= c(HA)+c(A-)+ c(Cl-),D选项中NaA的水解与HA的电离均遵守物料守恒,设NaA的水解常数为k,kNaA(水解)*kHA(电离)=10-14 k=(cOH-)*(cHA)/(cA-)=(10-5) 2/0.1=10-9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A选项中HA溶液中加入HA溶液中加入NaA固体后抑制了HA的电离, 分子分母同*C(H+)=Kw/Ka, 所以比值不变。B选项中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 + ) = 1×10 -13 mol/L,说明该溶液中水的电离是被抑制的,所以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 NaA溶液中加入HCl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根据物料守恒可知道存在关系:2c(Na+)= c(HA)+c(A-)+ c(Cl-),D选项中NaA的水解与HA的电离均遵守物料守恒,设NaA的水解常数为k,kNaA(水解)*kHA(电离)=10-14 k=(cOH-)*(cHA)/(cA-)=(10-5) 2/0.1=10-9
易错点
1、同离子的抑制作用 。
2、物料守恒的应用。
知识点
8.MnCO3是信息产业和机电工业的重要基础功能材料,某地有含锰矿石(主要成分是MnO2还含CaO、Al2O3、FeS等杂质),由此矿石生产MnCO3的工艺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为: 。
(2)取溶液Ⅰ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试写出酸溶过程中FeS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调节溶液pH所用物质X最好为( )A. NaOH溶液 B. 氨水 C. MnCO3固体 D. 盐酸
(4)滤渣Ⅰ为__________,滤渣Ⅱ为__________。
(5)沉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MnCO3也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料,在此电池的正极,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Mn2O4与Li1-xMn2O4之间的转化,写出该电池充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过滤
(2)FeS + 12H+ +3MnO22Fe3+ + 2S↓ + 3Mn2+ + 6H2O
(3)C
(4) Al(OH)3、Fe(OH)3 CaF2
(5) MnSO4 + 2NaHCO3=MnCO3 + Na2SO4 + H2O + CO2↑
(6)LiMn2O4 -xe- =Li1-xMn2O4 + xLi+
解析
(1)操作1得到的是S单质的沉淀,所以此处物质分离的方法是过滤。
(2)取溶液1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现出血红色,说明有三价铁离子的存在,所以在酸容的过程中FeS发生的离子方程式FeS + 12H+ +3MnO22Fe3+ + 2S↓ + 3Mn2+ + 6H2O。
(3)由于不能引入杂质,则调节溶液的PH所用的物质X最好是MnCO3固体,答案选C。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到当PH=6的时候,铁离子和氯离子会完全沉淀,因此滤渣是Al(OH)3、Fe(OH)3 ;滤液中还会含有钙离子,则加NaF后转换成Ca F2的沉淀。
(5)沉锰的化学物为NaHCO3 、MnSO4 ,化学方程式为:MnSO4 + 2NaHCO3=MnCO3 + Na2SO4 + H2O + CO2↑
(6)MnCO3也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原料,在此电池充电过程中正极发生LiMn2O4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 LiMn2O4 -xe- =Li1-xMn2O4 + xLi+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化工流程中的实验分析化工流程的命题来源很广,与各个知识模块的结合点较多,因此分析工业生产化工流程题时,应将流程路线、试题设问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它常常结合工艺流程考查基本化学实验问题,可以说它是无机框图题的创新。流程的呈现形式有:①操作流程;②物质变化流程;③装置流程。
制备装置的识图技巧①明确目的;②所制备物质是否有特殊性质(即是否需要特殊保护);③制备过程中是否产生有毒气体等;④进入每一装置的物质是什么,吸收了什么物质或生成了什么物质。
2、解题时首先要明确原料和产品(包括副产品),即箭头进出方向,其次依据流程图分析反应原理,紧扣信息,搞清流程中每一步发生了什么反应——知其然,弄清有关反应原理,明确目的(如沉淀反应、除杂、分离)——知其所以然,最后联系储存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利用,准确表述和工整书写。由于化工流程常与溶液的配制、物质的分离及定量测定等基本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只有复习时牢固掌握实验基础知识,才能有效结合题中的信息,准确答题。
易错点
1、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到当PH=6的时候,铁离子和氯离子会完全沉淀。
2、电池充电过程中正极发生LiMn2O4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的书写。
知识点
9.工业产生的废气COX、NOX、SOX 对环境有害,若能合理的利用吸收,可以减少污染,变废为宝。
(1)有一种用CO2生产甲醇燃料的方法:CO2+3H2CH3OH+H2O
已知:CO2(g)+3H2(g) == CH3OH(g)+H2O(l) ΔH=-akJ·mol-1;
2H2(g)+O2(g) == 2H2O(l) ΔH=-b kJ·mol-1;
CH3OH(g) == CH3OH(l) ΔH=-ckJ·mol-1;
则表示CH3OH(l)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气(COCl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农药、医药、聚酯类材料的生产,工业上通过Cl2(g)+CO(g)COCl2(g)制备。左图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右图为某次模拟实验研究过程中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0~6 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Cl2)= __________;
②10min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该反应平衡常数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利用氨水可以将SO2和NO2吸收,原理如图所示:
NO2被吸收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粗硅作原料,熔融盐电解法制取硅烷原理如图,判断B为电源的__________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H3OH(l)+3/2O2(g)=CO2(g)+2H2O(l) ΔH=-(3b/2-a-c) kJ·mol-1或a+c-3b/2 kJ·mol-1
(2)①0.15 mol·L-1·min-1 ②升高温度 减小
(3) ①2NO2+4HSO3-=N2+4SO42-+4H+
(4) 正 Si+4H--4e-=SiH4 ↑
解析
(1)已知:①CO2(g)+3H2(g) == CH3OH(g)+H2O(l) ΔH=-akJ·mol-1;
②2H2(g)+O2(g) == 2H2O(l) ΔH=-b kJ·mol-1;
③CH3OH(g) == CH3OH(l) ΔH=-c kJ·mol-1;
则表示CH3OH(l)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②*3/2-①-③=
CH3OH(l)+3/2O2(g)=CO2(g)+2H2O(l) ΔH=-(3b/2-a-c) kJ·mol-1或a+c-3b/2 kJ·mol-1
(2)① 0~6 min内氯气的浓度减少了0.9mol/L,所以反应的平均速率v(Cl2)= 0.15 mol·L-1·min-1
②10min内反应物的浓度增加,生成物的浓度降低,这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左图可知平衡时候身高温度逆反应速度大于正反应速度,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所以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该反应平衡常数变化的趋势是减小
(3) NO2被吸收转化为氮气,即二氧化氮是氧化剂,亚硫酸氢铵是还原剂,所以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NO2+4HSO3-=N2+4SO42-+4H+。
(4)H-向右侧移动,这说明右侧电极是阳极, B为电源的正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Si+4H--4e-=SiH4 ↑。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根据盖斯定律求算
应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时,关键在于设计反应过程,同时注意:
①参照新的热化学方程式(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结合原热化学方程式(一般2~3个)进行合理“变形”,如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乘除以某一个数,然后将它们相加、减,得到目标热化学方程式,求出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ΔH与原热化学方程式之间ΔH的换算关系。
②当热化学方程式乘、除以某一个数时,ΔH也应相应地乘、除以某一个数;方程式进行加减运算时,ΔH也同样要进行加减运算,且要带“+”、“-”符号,即把ΔH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③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书写时,ΔH的符号也随之改变,但数值不变。
④在设计反应过程中,会遇到同一物质的三态(固、液、气)的相互转化,状态由固→液→气变化时,会吸热;反之会放热。
(3)根据物质燃烧放热的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2、解析化学平衡移动题目的一般思路改变条件
易错点
1、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
2、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书写。
知识点
10.实验室用甲酸和浓硫酸反应制备CO,用于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上图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点燃Ⅰ处酒精灯,缓慢滴入甲酸。
③在完成某项操作后,点燃另外两处酒精灯。
④反应结束后熄灭酒精灯,待产物冷却至室温后,收集产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1)甲酸在浓硫酸条件下能分解生成CO和H2O,体现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A.氧化性
B.脱水性
C.吸水性
(2)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步骤③某项操作是指_______________;
(3)若干燥管中的固体颗粒堵塞干燥管的出口,则装置Ⅱ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能证明HCOOH受热产物中有CO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步骤④中酒精灯I、III和Ⅳ的熄灭顺序为_________。
Ⅱ.学习小组查阅资料知:
①Cu的颜色为红色或紫红色,而Cu2O的颜色也为红色或砖红色。
②4CuO2Cu2O + O2↑
③ Cu2O +2H+=Cu +Cu2+ + H2O
因此对CO充分还原CuO后所得红色固体是否含有Cu2O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下列设计方案:取该红色固体溶于足量稀硫酸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6)请你评价该方案的合理性,并简述理由:
方案:_________,理由: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洗气,除去酸性气体 验纯(检验CO的纯度)
(3)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
(4)装置IV中黑色固体变红;装置III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IV I III
(6)合理 因为Cu2O可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生成Cu2+,会使溶液变蓝。
解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1、物质检验的三原则:
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 2.根据实验时生成物所表现的现象不同,检验离子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类
(1)生成气体,如NH(加碱)、CO(加酸)的检验。
(2)生成沉淀,如Cl-、SO、Fe2+的检验。
(3)显特殊颜色,如Fe3+的检验,Na+、K+的焰色反应。
2.根据气体性质特点,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可归纳为四类
(1)观察颜色
(2)试纸检验:如Cl2能使湿润KI淀粉试纸变蓝,NH3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3)溶液检验:如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检验CO2、SO2。
(4)点燃法:如O2、H2、CH4的检验。2、规律探究实验题的解题策略
物质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究也是中学化学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如置换反应)规律,物质的酸(碱)性强弱规律,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规律等,都是开展有关规律探究的重要素材,也是高考命题的经典情境。
解决有关规律探究问题的实验设计,其常用方法示例如下: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一般通过设计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实验来完成,如通过让金属单质与相同浓度的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H2的速率快慢来判断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推断元素金属性强弱,从而找出相应的性质递变规律。
(2)物质的酸(碱)性强弱的判断。
(3)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规律探究。可以通过控制所含的杂质是否与空气接触、所接触的电解质溶液的酸碱度、钢铁在腐蚀过程中体系内的气压变化等角度设计实验,找出规律。
易错点
1、物质检验的三原则。
2、规律探究实验题的解题策略。
知识点
11.【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
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含氯消毒剂,主要用于水的消毒以及砂糖、油脂的漂白与杀菌。以下是过氧化氢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图:
已知:①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产品NaClO2•3H2O;②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
(1)发生器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可能是 。
a.将SO2氧化成SO3,增强酸性
b.将NaClO3还原为ClO2
c.稀释ClO2以防止爆炸
(2)吸收塔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吸收塔内的温度不能超过20℃,其目的是 。
(3)吸收塔中为防止NaClO2被还原成NaCl,所用还原剂的还原性应适中。以下还可以选择的还原剂是 (选填序号)。
a.Na2O2
b.Na2S
c.FeCl2
(4)从滤液中得到NaClO2·3H2O粗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学习小组用碘量法测定粗产品中亚氯酸钠的含量,实验如下:
a.准确称取所得亚氯酸钠样品m g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碘化钾晶体,再滴入适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将所得混合液配成250 ml待测溶液。
(已知:ClO2-+4I-+4H+=2H2O+2I2+Cl-)
b.移取25.00 ml待测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几滴淀粉溶液,用c mol·L-1 Na2S2O3标准液滴定至终点,重复2次,测得平均值为V ml 。(已知:I2+2S2O32-=2I-+S4O62-)
①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
②该样品中NaClO2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m、c、V的代数式表示,结果化成最简。)
正确答案
(1)2ClO3-+SO2=2ClO2↑+SO42- ; c
(2)2NaOH+2ClO2+H2O2=2NaClO2+2 H2O+O2↑(2分); 防止H2O2分解
(3)a
(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5)①滴加最后一滴液体时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②22.625cV/m %(2分)
解析
考查方向
解题思路
物质分离是常考内容,抓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征,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 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易错点
1、工艺流程图的分析。
2、酸碱中和滴定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