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金属(M)–空气(O2)电池具有原料易得、能量密度高等优点。该电池一般采用中性或碱性电解质溶液,装置如右图。已知: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指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理论上能释放出的最大电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 ;
②容量瓶和量筒均无零刻度,锥形瓶可垫石棉网加热;
③将Cl2和HCl的混合气体通过CCl4可除去Cl2;
④蒸馏实验过程中发现未加沸石应待液体冷却后补加;
⑤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中的数字表示危险等级;
⑥金属Na着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⑦用湿润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偏小
5.W、X、Y、Z是四种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与其它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W与其它三种元素原子均既能形成10电子又能形成18电子的多核分子,Y的原子核外L层电子为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8.已知相同条件下,下列反应的焓变分别表示为:
①2H2O(g)==O2(g)+2H2(g) △H1
②Cl2(g)+H2(g)==2HCl(g) △H2
③2Cl2(g)+2H2O(g)==4HCl(g)+O2(g) △H3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消毒剂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23.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
24.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的消毒剂。
①用ClO2进行水处理时,除杀菌消毒外还能除去水中的Mn2+, ClO2反应后的产物为ClO,写出用ClO2除去Mn2+生成MnO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图a,直接电解氯酸钠(NaClO3)也可制得高纯度ClO2。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电解过程中转移了1 mol电子,则阳极区电解质溶液质量减少______ g。
25. 高铁酸钾是一种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工业上常采用NaClO氧化法生产,原理为:
①3NaClO+2Fe(NO3)3+10NaOH = 2Na2FeO4↓+3NaCl +6NaNO3+5H2O
②Na2FeO4+2KOH = K2FeO4+2NaOH
反应的温度、原料的浓度和配比对高铁酸钾的产率都有影响;图b为不同的温度下,Fe(NO3)3不同质量浓度对K2FeO4生成率的影响;图c为一定温度下,Fe(NO3)3质量浓度最佳时,NaClO浓度对K2FeO4生成率的影响。则工业生产中最佳温度为______ ℃,此时Fe(NO3)3与NaClO两种溶液最佳质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反应②是在某低温下进行的,说明此温度下Ksp(K2FeO4)_______Ksp(Na2FeO4)(填“>”或“<”或“==”)。
【化学一选修3:物质枯构与性质】
铜的冶炼和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铜及其化合物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29. 基态铜原子有_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二价铜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
30. 铜能与类卤素(CN)2反应生成Cu(CN)2,1 mol (CN)2分子中含有π键的数目为_________。
31. CuCl2溶液与乙二胺(H2N-CH2-CH2-NH2)可形成配离于[Cu(En)2]2+ (En是乙二胺的简写),该配离子中所含的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乙二胺分子中氮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乙二胺和三甲胺[N(CH3)3]均属于胺,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但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2. 铜晶体中铜原子的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堆积,每个铜原子周围距离最近的铜原子数目为______。
33. 某M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3p5,铜与M形成化合物的晶胞如右图所示(黑球代表铜原子)。
①已知铜和M的电负性分别为1.9和3.0,则铜与M形成的该种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
②已知该晶体的密度为ρ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该晶体中铜原子和M原子之间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pm(只写计算式)。
已知:甲~戊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X有强脱水性,0.05 mol/L的X溶液pH为1;气体Y为与乙同主族的短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Z为戊的氢化物。回答下列问题:
16. 乙的单质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的原子序数一甲的原子序数=______。
17. 用电子式表示Z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X的稀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中和热数值为57. 3kJ/mol)________________。
19. 常温下,a mol/L的X稀溶液与b mol/L的稀氨水等体积混合恰好使溶液呈中性,则一水合氨的电离常数K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0. 写出两个满足以下要求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
②4种单质的组成元素分属4个不同的主族;
③Y和Z为两个不同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某化学课题小组学生利用如下图甲装置进行“生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FeCl3·6H2O晶体。
21. 从硬质玻瑞管B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少量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乙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试剂均足量,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C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其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②仪器D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F装置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停止反应,待B管冷却后,取其中的固体,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利用上述滤液制取FeCl3·6H2O晶体,设计流程如下:滤液 Cl2ⅠFeCl3溶液 ⅡFeCl3·6H2O晶体
④步骤II从FeCl3稀溶液中得到FeCl3·6H2O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洗涂、干操。
⑤该流程中需保持盐酸过量,主要原因是(结合离子方程式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26. 探究反应条件对0.10 mol/L Na2S2O3溶液与稀H2SO4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测定结果如下:
若上述实验①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原理,则a为__________;乙是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则表格中“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已知:N2(g) +3H2(g)2NH3(g) △H=-92.4 kJ/mol
①若反应起始时N2、H2、NH3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0. 3 mol/L、0.1 mol/L,则达到平衡时NH3浓度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平衡时N2、H2、NH3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0. 3 mol/L、0.1 mol/L,则起始时NH3浓度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一定温度下,若将10a molN2和30a mol H2放入2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60%,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若此时再向该容器中投入10a mol N2、20a mol H2和20a mol NH3,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向移动”、“逆向移动”或“不移动”)。
③一定条件下,在容积相同的三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
则Q1+Q2==_________kJ;a1+a3_____1(填“<”、“>”或“=”,下同);2P2_____P3。
28. 已知:图甲为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CO和H2O(g)发生反应①CO(g)+H2O(g)CO2(g)+H2(g)的正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图乙为不同温度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A(g)和B(g)发生反应②A(g)+B(g)
2C(g)在反应相同时间时混合物中C的百分含量与温度关系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
【化学一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PX是对二甲苯的简称,是生产合成纤维及涂料、染料和农药等的原料。以对二甲苯合成涤纶纤维及药物蓓萨罗丁路线图如下(部分反应试剂和条件已略)。
34. 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C分子中含氧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反应④所属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36. 反应②⑤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
37. 乙烯为原料生产环氧乙烷的方法很多,经典方法是氯代乙醇法,总反应可表示为:
,计算此方法原子利用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题试卷
- 模拟试卷
- 预测试卷